這麼多的自由?我比別人有更多的自由不是因為我天生就應該享有這個特權,而是因為我要用自由來創造知識,為人類知識的積累做出貢獻。比如說,教授可以自由上下班,是因為學術靈感沒有上下班,有時候,半夜三更靈感來了,就起來工作直到天亮,然後再睡覺。
一個優秀的大學,它的文化應該是不斷地反思和創新。任何一個組織,有再偉大的理念,在操作過程中都可能有偏離。所以你要不斷地去檢查你是不是偏離了這個方向,大學尤其如此。大學在追求卓越、創造知識的時候可能會有迷茫,有時候我們可能為短期利益、為金錢所誘惑,有時候可能一部分人創造了知識之後就阻擋了這個大學的進步,使這個大學偏離方向。這都是偏離我們的理念的,那我們就要不斷地去糾正它。所以大學的改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具體來講,比如我們來看北大的校辦產業,還有清華,許多學校都有校辦產業。一個問題就是它是不是偏離了我們大學的理念?也許它最初是有利於這個大學理念的實現,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如果它已經開始不再有利於大學理念的實現,而是可能對大學的理念有害,有負面的作用,那我們就要採取措施去解決。
1。10 競爭還是管制?
競爭還是管制?
最後我們要談到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係,這是大學治理的重要方面。大學作為一個非盈利性的組織,沒有股東承擔責任,也沒有破產的威脅,究竟應該有些什麼樣的外部控制,保證它不偏離社會賦予它的目標?
大致來說,外部對大學的控制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政府對大學的直接管制;另一種是透過大學之間的競爭形成的聲譽約束。我們現在的體制過多地依賴於政府的直接管制,而不是利用大學之間的競爭來約束大學的行為。但世界的經驗證明,競爭,而不是政府管制,才是推動大學健康發展的有效力量,實現大學理念的保證。
歐洲的大學是最古老的,數個世紀來一直是西方文明的珍寶,對現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的大學制度是從歐洲引進的,但在過去100年裡,特別是二戰以來,歐洲的大學被美國的大學遠遠拋在後面,無論在科學研究方面還是人才培養方面,美國的大學都遠勝歐洲的大學。比如,以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醫學三項)的數量來看,1921~1930年的十年間,歐洲有23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美國僅有4位;但到1989~1998年的十年間,歐洲總共僅有13位獲獎者,而美國有26位。二戰前是大量的美國學生去歐洲留學,而今天歐洲到美國的留學人數是美國在歐洲留學人數的兩倍半,另外,還有大量的歐洲學者移民美國。為什麼歐洲的大學越來越弱而美國的大學越來越強?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亨利?漢斯曼的研究表明,最主要的不在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在於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最重要的原因是歐洲的大學是國家壟斷的,政府管得太多,而美國的大學是高度競爭化的。在競爭的制度下,一個大學要發展,吸引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就要不斷地提高質量。有競爭,優秀的人才才會得到公正的評價,才會有更充分的學術自由。如果所有學校都由一個政府機構來管制,就很難有真正的學術自由。有競爭的話,如果你表達的觀點在一個地方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有另外的地方可以去,所以每個地方都變得更為寬容,教授就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競爭也為學者提供了創造知識的激勵,因為越優秀的學者就越能得到好的待遇和高的職位;競爭引起人才流動,而人才流動會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這就是美國的大學能夠主導世界的重要原因。
再想想我們中國,如果我們只想在政府高度控制下透過投入更多的錢去辦好大學,是不太可能的。其實真正能夠促進大學發展的是大學之間的競爭,是市場化的競爭,是品牌的競爭。為了促進競爭,政府必須放鬆對大學的管制,應該給大學更多的自由。現在政府部門擔心放松管制之後,大學可能亂來,如賣文憑,亂收學費。這種擔心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應該看到,現在大學不重視自己的聲譽正是政府管制的產物,因為管制保護了落後。為什麼美國的大學比歐洲的大學更重視自己的品牌,因為美國競爭激烈,品牌最重要。歐洲的大學只要討好政府就行,而美國的大學必須以聲譽求生存、求發展,所以美國大學形成那麼多優秀的品牌大學。如果真的改革之後,真正優秀的教授們佔據了教員崗位,大學有了辦學的自主權,它對品牌的重視程度比政府要高得多。
一旦沒有了競爭,大學就會演變成人們尋租的場所,而不是追求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