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國家的政策保護,華為公司是很容易被摧毀的。”

不得已,華為另闢蹊徑,選擇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銷售策略。國際電信巨頭在城市競爭白熱化,但他們卻沒有足夠的滲透力深入到農村市場,且由於農村市場消費能力弱,農村市場成為國際電信巨頭的隔離地帶。華為憑藉本土優勢,避免了被國內外強勢企業扼殺的雷區,拿下農村市場,積累了充裕的資本與人力,為以後的漂亮轉身贏得了空間。到1995年,華為已成為擁有180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達14億元的企業,在中國電子百強企業中位居第26位。

任正非

1987:拉開狂歡的序幕(11)

在農村如魚得水的華為,還要把戰線從農村拉回城市。進軍城市必然會遭遇國際一流企業的迎面一擊。任正非再次打量這些“敵友”的身份時,看到了華為與他們的差距,而“水淹西門子”的故事更是讓任正非無地自容。一位電信局長向前來推銷華為產品的任正非這樣講到,“一年雨季,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將交換機機房淹沒了半米。當洪水退出之後,所有國產廠家的裝置都癱瘓了,惟獨只有西門子的裝置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如果華為產品的可靠性也能達到類似的標準,我們就會考慮購買。”

痛定思痛,任正非帶領華為進入整頓階段,最終鎖定IBM模式,“我們只有加強管理與服務,才有生存的基礎。這就是華為走規模化、搞活內部動力機制、加強管理與服務的戰略出發點。”但IBM的模式未必就對華為完全使用,華為削足適履的國際化戰略,最終遭遇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尷尬。任正非開始認識到複製國際模式的種種弊端,在管理、企業文化等方面都進行了變革。

1996年開始,華為準備出海。6月1日,*副總理視察華為,表示國產交換機打入國際市場,政府一定提供買方信貸,這讓任正非堅定了“走出去”的決心:1996年,華為登陸香港;1997年,華為在巴西投入3000多萬美元建立了合資企業;2000年之後,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也有了華為較大的移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