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形成的全球金融模式正在發生改變。新興市場開始擁有貿易盈餘,中國外向型經濟也是亞洲金融危機後開始發力。中國是出口主導經濟體中的龍頭老大,國際貿易中的經常專案盈餘佔到GDP的10%。中國增加投資每年提供產品增長20%以上,而收入所決定的需求每年增長10%左右,僅僅依靠國內的消費能力,難以解決棘手的產能過剩。
政府主導目前在中國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援,政府主導市場獲得了長期經濟增長也讓人印象深刻。信貸的快速增長迅速保證了一系列政府專案的開工,使得2008年10月份以來的工業“跳水”趨勢得到遏制。在貸款支援下新開工專案的迅速啟動,使第一輪去庫存化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
目前危險在於,經濟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民間投資沒有跟進;與歷史資料比,投資拉動效率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增長,中部地區增長,西部地區增長。這反映了政府投資資金的流向,因為中西部投資增長明顯快於東部,東部地區城鎮投資增長,中部地區增長,西部地區增長。
2009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4 700億元,增長;第二產業增加值31 968億元,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29 077億元,增長,這同樣反映出資金的流向,第三產業投資增長快於第二產業,但第一產業雖然投資大增,增長卻不快,反映出農村經濟效率低下。
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長,社會消費品同比增長,財政收入卻負增長,說明企業的整體贏利能力在下降。政府主導基建專案的邊際投資效果已經下降,10年前一個GDP的增量13%的投資就可以,但今天已經達到了43%,現在1個單位的GDP增量要5~7個單位投資來帶動,說明同樣的GDP需要投入越來越多的貨幣,這對於經濟復甦絕對不是好訊息。因為經濟復甦根本就是生產效率的提高,靠投入增加帶動經濟增長,只能收效於一時,不能見效於長遠。
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增加投資增加產能,未來的經濟矛盾將更加突出。以鋼鐵行業為例,根據國內研究機構蘭格鋼鐵的研究資料顯示,中國鋼鐵過剩產能約億噸,但中國眾多的鋼鐵企業正在蓄勢待發。隨著近幾年國內產能擴張,板材產能過剩現狀令人擔憂,產品競爭已經從低端產品向高階產品蔓延。國家發改委指出,鋼鐵方面要按期完成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產能和20噸及以下轉爐、電爐產能,到2011年,再淘汰落後鍊鐵能力7 200萬噸、鍊鋼能力2 500萬噸。這是痛苦的壓縮和轉型過程。
鋁業同樣如此,由於政府收儲現貨鋁價由2009年2月底的每噸11 000 元人民幣水平急升至4月中的14 000元人民幣以上的水平,鋁價的強勁反彈亦會刺激國內閒置的鋁廠再度復產,中國鋁業估計現階段約有40%的中國鋁產能是閒置的。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研究得出的產能過剩更加驚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投資增長有24年高於10%,大多是低水平的重複建設,積累了大量無效的過剩產能。到2009年年初,鋼鐵產能過剩約億噸,煤炭產能過剩約4億噸,汽車產能剩約300萬輛,水泥、電力、紡織等產能過剩也十分突出。
在出口下降後,內需不振與產能過剩作為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真正問題浮出水面。
提振居民消費效果如何?(1)
支撐美國70%GDP的是私人消費,而中國居民消費只佔GDP的35%,擴大內需毫無疑問是發展中國經濟的首選。
1998年中國經濟走出亞洲金融危機引起的衰退週期,靠的是房地產、教育與醫療市場化。此後,房地產成為壟斷市場的原罪代表,更沒有人膽敢再提教育與醫療市場化。
中國消費“新三駕馬車”被鎖定為車市、股市與樓市。政府不僅出臺了託市政策,還給予了減稅、補貼、家電下鄉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在2008年1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撰文指出,政府將消除消費瓶頸,拓寬消費領域,穩定車市、房市和股市。2009年第一季度剛過,這三個市場不僅情況穩定,更有意外之喜。中國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新車銷量達270萬輛,同比增加4%,超越美國(220萬輛,同比減少38%)—股指站上世界高位,樓市出現成交量堪比2007年上半年的陽春行情。
美中不足的是,情況並不穩定,“新三駕馬車”動力不足,隨時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