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良資產尚待處置,而且數字還在持續增加。假設平均處置收益為20%~30%,意味著回收額將達到8 300億~12 400億元人民幣(合1 000億~1 500億美元)。
由於缺乏基本的評價工具,交易過程不透明,甚至在審計署與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之間,都對審計結果各執一端,導致“現金回收率”和“費用率”等核心指標形同虛設。國內市場無序的制度性折價,給了國內外金融機構廣闊的運作空間。民眾只能一聲長嘆,將不良資產極低的現金回收率視做改革的成本,高高掛起。
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在歷史使命完成後,不願意退出歷史舞臺,他們要轉型為現代金融機構,其中的成本到底幾何,難以估算。
到2006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開始謀求向商業金融機構轉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均宣佈其政策性不良資產處置任務已經全面完成,為商業化轉型創造了必要條件。根據公開的官方資料,截至2006年年底,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政策性不良資產12 億元,累計回收現金2 110億元,比國家核定目標超收286億元。由於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接近政策核心,並且在處理不良資產過程中勞苦功高,繼續生存幾乎不容置疑。2007年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明確提出,要不失時機地推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改革,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化改革也由此被正式提上日程。
不良資產回收率20%?(4)
四家公司都以銀行、信託、證券等混業經營的綜合金融機構作為自己的目標,他們很快成為擁有各種金融資源、擁有令人羨慕的券商等牌照的巨無霸公司。2007年年初,由信達公司組建的信達證券公司,由東方公司組建的東興證券公司與華融證券公司一起,透過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正式批准。在一輪市場化改革之後,中國金融機構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