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會重演,這句話並不準確,歷史的幽靈被驅趕出大門,又從後窗跳入內院。改頭換面,其魂則一。目前的這場經濟大變革,潛藏的改革基因既承接晚清以來的顛撲難滅的國家現代化夢想,又承接了強有力的行政權力,大批亦官亦商的市場人士,和一個亦官亦政的組織架構。如果說,最近30年來的這場市場化改革與百年來的改革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我們透過饑荒、戰爭與被入侵,認清了改革的幾個前提,市場不能建立在亦官亦商的構架之上,不能建築在中體西用的夢幻之上,沒有農村的商業文明,就不可能有中國整體的商業文明。
我把從清末開始的經濟現代化之旅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清末開始到民國結束的官方主導模式下的市場化努力,第二階段是1949年以後政府以計劃經濟追求國強民富的過程,第三階段是起始於1978年的民間自發保護產權與財富的努力和官方大規模推行改革的過程中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改革的結合。
筆者無心作貫穿30年的長篇鉅製,那非個人之力所能完成。之所以選擇2007年作為改革另一個重要轉折關頭的切入點,是因為從2007年開始,改革遭遇系列挑戰,社會的種種徵兆顯露無遺,這個社會正在呼喚一場大規模的、一系列的深度改革。
發端於1978年的改革分為幾個紅利分享期,1998年是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此前中國經濟社會中普遍的產能不足、國內需求暢旺、產品不愁銷路的紅利消耗殆盡;2003年是另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世界貿易組織(WTO)紅利讓中國產品找到了新的銷售渠道,正因為國內與國外雙重消費渠道先後開啟,中國經濟改革的制度性改革順理成章被延後,各方吃滾存下來的紅利。但2008年,一個不愁消費、不愁產品銷售渠道的商品世界,在破壞性十足的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坍塌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自 序(2)
改革初期產能不足的紅利從21世紀初已經消耗完畢,擺個地攤兜售各色小商品就能當上萬元戶、吃香喝辣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產能過剩在1998年的經濟緊縮中已經有所暴露,政府必須依靠房地產、教育等拉動內需,居民消費不足成為實實在在的攔路虎;而到2007年前後,拉動內需大大有功的房地產市場業已成為分配不公、行政壟斷、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失衡的象徵。
2003年是中國現代化史上的重要時刻,中國主動向世界貿易組織靠攏,經過十幾年艱苦的談判,終於開啟了中國WTO新時代。帶來的直接好處顯而易見,中國大大小小的製造企業、家庭手工作坊生產出來的鞋、襪、襯衫、打火機等等,義烏小商品市場上包羅永珍的中國小商品,如水銀瀉地,覆蓋了全球市場,全球人均10雙襪子就有3雙是中國襪子。2005年左右開始出現的西班牙燒中國鞋事件,是全球生產過剩、金融危機異變之前出現的小訊號,當時被當做全世界失去抵抗力的高薪產業工人的最後掙扎,在佔據了報紙頭版一兩天後,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03年如此重要,自從這扇門開啟之後,中國只能越來越深地參與國際市場,再也退不回原有的發展模式。並且,2003年以後產能過剩問題輕鬆解決,讓我們產生了嚴重的幻覺,以為能夠一直擁有全球消費市場,讓中國像日本、韓國一樣能從容完成初級工業化之路。
但2007年10月開始的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所屬的兩家對沖基金的倒閉,不料成為美國房地產次級貸款危機的前奏,此後如山火蔓延,引發全球經濟危機。在房地產泡沫將資本市場的泡沫榨乾之後,我們突然面對前所未有的局面,一貫大手大腳的美國人開始厲行節約,儲蓄率上升,正如老話說的,藏在枕頭下的錢再拿出來就很難了。美國人突然不消費,全球產能過剩,透過挖掘其他出口市場彌補歐美市場份額的下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地球是圓的,發達經濟體對出口消費有極強的帶動作用。
全球充斥著或明或暗的各種貿易戰爭。從2008年年底20國集團宣佈不採取保護主義措施以來,已有17個國家實行了47項措施,以犧牲其他國家為代價對貿易實施限制。當全球最大的美元持有國與美元發鈔國開始互相指責,當全球在一起,對於出口政策作出檢討,只能說明,WTO時期的出口紅利,在不經意之間,在中國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過早地結束了。世界和中國需要進行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轉型,美國在控制自己的金融系統,控制自己的消費慾,而中國必須調整經濟結構,改變樂此不疲地向美國同時輸出產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