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輔臣表示,對昨日震怒有追悔之意。他希望在“日講”和“經筵”中,不僅應該有問答,也應該有君臣之間的辯駁,不應該聽了刺耳的意見就大發雷霆。看來他真的想仿效唐太宗虛心納諫的風度。

崇禎十五年(1642)七月初九,朱由檢身體偶有不適,臨時通知暫停早朝。遭到內閣輔臣的批評後,他幡然悔悟,虛心接受,特地用工筆小楷寫了手諭,對輔臣褒獎備至,稱讚他們“忠純體國,念篤愛君”,“言同藥石,朕心忻悅”,希望他們今後繼續一如既往批評自己的過失。當時擔任給事中的孫承澤在他的回憶錄《思陵典禮記》中,記錄了這份手諭,而且親眼目睹這份手諭刻成碑銘的經過,他評論道:皇上的書法模仿唐太宗,手諭寫得清秀遒勁。

這是很值得注意的細節,朱由檢似乎處處都在仿效唐太宗,不僅書法如此,而且在虛心納諫、聞過則喜的態度上,都在刻意追慕唐太宗。儘管兩者相去甚遠,他還是經常流露出剛愎自用的劣根性,但畢竟有意識向這個目標靠近,已經相當難能可貴了。

後宮生活一瞥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朕非亡國之君”(4)

朱由檢的後宮生活頗有一些與眾不同的亮點。他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他的皇太子慈烺,從中流露出希冀國祚綿延長存的心態,不想成為亡國之君。

慈烺生於崇禎二年(1629)二月初四,作為長子,生母又是皇后周氏,理所當然地於次年冊封為皇太子。為了栽培這位皇太子,他親自選拔老師——“東宮侍班講讀官”。崇禎十五年(1642)正式開始皇儲的教育。內閣輔臣根據皇帝的旨意,擬定了“講儀”,特別強調“覽史以佐經”——把學習歷史作為學習經學的輔助手段,目的是瞭解歷史上的治亂、邪正、是非,以古鑑今。

崇禎十五年十月十七日,朱由檢“日講”完畢,與內閣輔臣議論太子的教育事宜,鄭重其事地從一個黃匣子裡拿出自己親筆書寫的《欽定官屬約八條》,都是對太子身邊工作人員的約束條例,例如不得離間親親,不得交結有司,不得擅作威福,不得言行非禮,以及內外有別、出入謹慎等。周延儒讀了這八條以後,向皇帝詢問了太子生活起居的管理事宜,蔣德璟提醒太子身邊的伴讀與典璽(掌印)人員很要緊,朱由檢說:東宮將來即位,這些人就是“從龍之人”。看得出來,他對於自己的接班人是寄予厚望的,將來是要“即位”的。

他的三子慈炯(周後生)、四子慈照(田妃生)先後冊封為定王、永王,其餘各子(次子、五子、六子、七子)都已夭折。特別是五子慈煥(田妃生)最為喜愛,不幸五歲病逝,令他哀慟不已。據說,慈煥臨死前曾留下一句話:九蓮菩薩(按:指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說,皇帝待外戚過於刻薄,兒子都要夭折。朱由檢信以為真,崇禎十三年(1640)七月發憤,從此穿布衣、吃素食。官員們勸導他不必對自己如此苛刻,都遭到嚴詞拒絕。次年六月他的外祖母夢見孝純皇太后,要她轉告皇上,除了祭祀、忌日以及初一、十五照例“齋戒”外,其餘日子可以開葷。為此,他特地詔告臣民,從六月二十二日開始,不再吃長素。雖然恢復了葷食,朱由檢與皇后周氏仍然堅持每月有十天吃素“持齋”。這對於一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帝后來說,實在是一大考驗。

當然,朱由檢的生活節儉刻苦,並非僅僅出於家庭生活方面的考慮,更多的是源於憂國憂民的思量,似乎是他的一貫態度。他即位不久,面臨國匱民窮的爛攤子,毅然宣佈停止蘇杭織造(專供宮內綢緞的官辦機構)的活動,理由是:不忍心困擾一方人民。崇禎八年(1635),周皇后身體力行,命太監在蘇州收購棉花紡車二十四具,送進宮內,教宮女紡紗,培養勤勞節儉的風氣。雖然因為北方的宮女無法學會江南村姑的細巧手藝,終於不了了之,但是“天宮吹入紡車聲”,不能不說是紫禁城內的曠古奇聞。

根據戶科給事中孫承澤的記載,主管宮廷膳食的光祿寺報告的崇禎十五年(1642)皇室膳食開支,是這樣的:

皇帝膳食每月銀子一千零四十六兩;

皇后膳食每月銀子三百三十五兩;

皇貴妃膳食每月銀子一百六十四兩;

皇太子膳食每月銀子一百二十兩。

這些當然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與萬曆時期相比較,已經大為節儉了。崇禎十六年(1643)九月,朱由檢考慮到財政困難,帶頭節約,宣佈他的膳食費用減去一半,后妃等減去十分之四,宮女太監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