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件的問題上,與汪精衛等之間,有著原則的區別而已,蔣介石雖然主張國共合作,但也不願看到共產黨力量的發展壯大,國民黨對共產黨的政策與態度,也未作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在處理國共關係的問題上,蔣與汪之間,既有原則性的區別,但也有一致之處。正是由於這種複雜的關係與心態,所以蔣介石對成立“藝文研究會”這樣一個組織,也是支援的,並每月撥款4萬元資助其活動,希圖以這個並非完全官方的團體,暗中同共產黨進行鬥爭。

藝文研究會(2)

藝文研究會設理事會,汪精衛、周佛海、陶希聖均為理事。由汪精衛負責實際指導。理事會設平行的總務與設計兩個總幹事,以周佛海為總務總幹事,陶希聖為設計總幹事。當時軍事委員會已經改組,撤銷了大本營,大本營原設之各部,有的撤銷,有的歸併於相關機構,原第二部撤銷,周佛海第二部副部長之職務也因之撤免。因此,他除擔任蔣介石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二副主任外,主持藝文研究會,便是他的一項主要工作。

總幹事之下分設有各組,在漢口設立的有研究組、總務組、調查組、出版組、人事組及經濟考察團、編譯委員會等。各組設主任幹事各一人,幹事及助理幹事各若干人。研究組主任幹事由陶希聖兼任,梅思平任副主任幹事,總務組主任幹事羅君強,調查組主任幹事劉炳黎,出版組主任幹事葉溯中,人事組主任幹事劉百閔,經濟考察團由陶希聖及侯樹彤主持。編譯委員會由主任委員陶希聖及吳景超、陳之邁3人主持。另在香港設國際編譯社,專門研究國際問題,由林柏生、梅思平、樊仲雲主持。藝文研究會編輯發行“藝文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出版組之下,又專門成立了一個“獨立出版社”,專門編印各種小冊子。

藝文研究會設總會於漢口,總會以外尚設有長沙、廣州、重慶、西安四個分會,另在成都、昆明等重要城市派有通訊員。香港國際編譯社實際也屬於藝文研究會香港分會。國際編譯社出版《國際問題》、《國際週報》、《國際通訊》三種刊物。由汪精衛的親信林柏生主持一切總務,梅思平主編《國際問題》,樊仲雲主編《國際週報》,朱樸主編《國際通訊》。他們每週舉行一次國際問題座談會,會後就國際時事起草兩份報告,交由周佛海轉呈蔣介石與汪精衛。“國際編譯社”只是內部的名稱,對外不公開,公開的名稱則是“蔚藍書店”。

同年6月,武漢會戰開始後,在漢口的各機關開始西遷,藝文研究會亦於7月底遷往重慶。此後,內部組織稍有變化,研究組改稱編審組,人事組、調查組無形取消。由於總會遷往重慶,原有重慶分會取消;廣州失陷後,廣州分會取消;長沙分會由於發生長沙大火而取消,西安改為通訊員。12月,汪精衛、周佛海出逃後,藝文研究會也就奉命結束。

藝文研究會成立之始,即大力貫徹其對內*,對外主和的宗旨。首先,千方百計的控制輿論。第一,是直接出版刊物,如《政論》旬刊(後改半月刊),及各種小冊子等,專門刊登汪精衛、陳希聖等人鼓吹*及與日本“和平”的言論。同年3月,《政論》旬刊第六期(3月20日出版),以答問的形式,刊登了陶希聖關於“藝文研究會”宗旨及活動內容的談話記錄。陶希聖聲稱:藝文研究會的口號是:“民族至上,國家至上。內求統一,外求獨立。一面抗戰,一面建國。”並以建立“*政治”為幌子,攻擊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是割據、是分裂。他聲稱:“*政治不是政治割據,要把割據當成*,是歷史的倒退,不是社會的進步”;“*政治不是民族分裂。要乘國家對外作生死存亡的抗戰的機會,用*鬥爭來減低政府力量,混亂政治的秩序,這是*政治所不許的。”

藝文研究會(3)

藝文研究會控制輿論的第二個辦法,是透過擬定宣傳方針指導及資助,收買拉攏非國民黨系直接辦的報紙雜誌,使其接受藝文研究會的“指導”。如研究組,其任務除分門別類蒐集資料,分析國內各種報刊的言論動向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擬定宣傳綱要,供各報刊採用。據統計,藝文研究會補助津貼的報紙雜誌有四五十家之多,遍及國民黨勢力所及的區域。143

除此,藝文研究會以及周佛海本人還大力散佈失敗主義,為對日“主和”製造輿論。1938年3月29日,中國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透過了“抗戰建國綱領”。會後,周佛海被任命為宣傳部副部長、代理部務。4月30日,《民力》週刊登載了周佛海所寫的《抗戰建國的兩個要點》一文。他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