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喔,天哪,這是什麼意思#&*&%%#?我無奈地再問:“那我是該辦什麼樣的手續、或是找什麼人、或是我到底怎樣能夠採訪咧?”

這時對方終於說出他真正的答案:“主要是我們這裡不曾有過臺灣媒體採訪,所以我得問問領導。”

吼,早說嘛,害我猜了這麼久!

總而言之,在這以後的日子裡,我總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狀況下聽到這句話,每回當我好不容易為這句話的含義找到一種解釋後,又往往在下一次遇到另一種狀況而產生另一種解釋,所以前陣子我跟從臺灣來的唐聖瀚大哥說:“您來大陸做生意,一定會遇到這句‘那可不好說’,這句話直到現在我這個翻譯還翻不準,是我對大陸進一步瞭解的障礙。”唐大哥用一種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我說:“連你都不懂,這句話很高很深呀!”可不是!更有意思的是,我還曾經問過我大陸的朋友們,什麼叫做“那可不好說”,他們的回答竟然是“那可不好說”!

北京是個農村城市(3)

過年時我回到臺灣,一位朋友的妻子也跟我說,先前陪著老公去北京演講,她就跟老公說:“為什麼這裡的人說話要這麼含糊,不把話說清楚?讓我無所適從。”聽完我的分析,這位太太也終於知道這是一種生活上慣用的表達了。

雖然我理解,這是北京人一種比較溫情、委婉的表達方式,但這種模稜兩可就是一種農村思維,肯定會給別人帶來困擾。我真不知道老外用英文要怎麼翻譯這句話,我只期望,看過本書的朋友們,以後遇見衚衕臺妹乃至其他臺灣人,請一定一定要貼心地把情況說清楚,千萬不要再“那可不好說”了!

除了這句話,其他像是:大約有個兩三站地吧、三五百米吧、大概就是幾十斤吧、大概三五天一星期能好吧、那人是我哥們(其實這句話充其量只能說明那人是個男的)……

這裡我再說一個小故事。

有回我在上海駐點,臨時被調來北京支援,到北京時是下午三點,我身上沒有人民幣僅有美金,但我又沒吃飯,於是要求採訪車李師傅載我去吃飯。到了餐館,一摸口袋空空如也,我又不好意思跟師傅說,於是託詞上洗手間,問了服務員這附近是否有可換匯的銀行,服務員是這麼跟我說的:“很近,就在一出店門右轉。”於是我很安心地照著他的指示去找。過程的曲折且不綴述,總而言之這一來一回大約花了30分鐘,等我回到餐館,李師傅很憂心地跟我說:“我以為你在廁所出了什麼意外。”

我必須承認這種概述的用語聽來很帥氣、很爺兒們,但我也必須強調,常用語彙就可反映這個城市的人是否夠商業、夠精準、夠職業,曾經有份報告,是以亞洲各大城市人走路的速度來衡量一個城市的進步程度,我記得那年報告中顯示,走路最快的是日本東京!走路速度跟城市發展有何關聯呢?當然,當每個人都把時間當作金錢時,走路就必須快,而這也會帶動整個城市發展的步調,以此類推,精準的用語帶動的就是精準的思維,而這個思維就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個特徵,用句北京話來說,就是套近乎!什麼都喜歡拉關係,就如同平常拉客的小商家都喜歡用“姐”,而這個特徵不但農村,更反映了這是個關係為王的社會狀態!

也因此,從這種套近乎的邏輯,又衍生出各種各樣的不規範思維!例如,有了關係所以可以不用排隊、不用守規矩、不用承擔責任,因為“我有人,不用擔這些心”、“放心好了,我有辦法,我可以搞定”。

說起規範,我忽然想起來,北京人不愛籤合同,不願意按照合同辦事。因為有了合同,在深層心態來說,那表示我跟你之間沒有“關係”,所以只能靠合同來維繫。又譬如說,在北京,你找別人幫忙,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是:“放心吧,那人是我哥們兒。”

我只能說這大概是“那可不好說”之後我第二害怕聽到的話!每次我只要聽到這句話,後面的話我會自動遮蔽,然後一陣暈眩,想著,完了,事情大調了!其實這句話仔細分析,也是夠農村了。農村裡,大家自小在一起,誰都認識誰,靠的就是關係的親疏遠近,在那個環境裡,哥們兒是靠譜的,臺灣說法就是很可靠的好兄弟,但到了這個大城市裡,誰都有幾個哥們兒,哥們兒還有哥們兒,誰又能天天自己事不幹,幫哥們兒辦事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北京是個農村城市(4)

類似的一句話還有:“咱倆誰跟誰啊!”這是一句大陸普遍用來表達親切的說法,透過我這個翻譯,臺灣人會怎麼說這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