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母親承認這部書寫成了夾生飯,是失敗之作。
在文聯的一次會上,母親當著很多作家的面,做了自我批評,難過得流下了淚。她自己承認:《東方欲曉》的失敗是由於自己的驕傲自滿,不自量力。由於《青春之歌》在群眾中受到熱烈歡迎,就在潛意識裡,自以為了不起。寫《東方欲曉》,一定還要出類拔萃,超過以往其他人所寫的抗日戰爭小說。為此就給自己規定一個宏偉的計劃,要把這部書寫成抗日戰爭的歷史畫卷;要全景式,史詩般的;並且規定了四大內容:
1。 要寫出抗日戰爭中的某些重大事件;
2。 要寫出抗日戰爭中的兩條路線鬥爭;
3。 要寫出國民黨假抗日,真投降,我們和國民黨投降派的鬥爭;
4。 要寫出知識分子在抗日戰爭中如何改造成長。
母親就按照這四個政治要點;寫出了70萬字的《東方欲曉》。實話說,我看不下去這部書稿,太緊跟形勢了!
比如開始,她還是以柳明這個知識分子為主人公,寫了10萬字後,當時的《北京日報》忽然登了一篇文章,說成長中的人物不能當主人公。母親就趕快將柳明改為二號人物。而把高大全,沒有錯誤缺點的縣委書記曹鴻遠改為一號人物。
母親嚐到了編造這部書的苦頭。為了表現120師所進行的齊會戰鬥,她不得不自己設計作戰細節。母親沒有打過仗,又沒有指揮戰鬥的經驗,僅靠一點點書本材料,怎麼能寫得真,寫得好?她說連自己看了那些編造的戰鬥故事都不大愉快,已預感到它只會費力不討好。
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動手寫這部書之前,她就為自己規劃了一幅宏圖:過去寫敵後游擊戰爭,多是寫一個村莊或一個地區的小範圍,視野窄,場面不大,概括不了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全貌。她雄心勃勃,企圖寫出一部《戰爭與和平》那樣大部頭的作品。地域範圍不限於一城一縣,敵我雙方都要出現較高階的領導人物,部隊和作戰也要有一定的規模……
要寫這麼大部頭的史詩般的著作,有多少材料要看,有多少人物要刻畫,有多少情節要穿針引線,精心設計,對一個年輕人都不容易,年邁的母親怎麼能夠勝任?
母親確實是被《青春之歌》的成功衝昏了頭腦,喪失了自知之明。
教訓是慘重的。越給自己定的任務大,越要表現全景式,史詩般的,越要砸鍋。正如母親自己所說,這不能全怪“四人幫”。因為有的同志,如林斤瀾就在“四人幫”統治時期,堅決不接受那套極左模式,而寧可停筆。這“只能怪自己的思想水平的低下”。
母親曾說:文革的時候,自己除了佩服駱賓基外,還佩服林斤瀾。當浩然被大會小會批判之時,他敢在大庭廣眾高喊:浩然是好人!
在“四人幫”極左文藝政策面前,林斤瀾拒絕寫作,而母親卻做不到。她年紀大了,怕沒有作品,黯然而終,因此就俯順了當時官方的那一套極左的文藝框框,不敢再堅持自己以往獨有的,有濃厚小資情調的風格。
母親公開承認了這一切。
以母親那麼大的名氣,能在大會上那麼嚴厲地檢查自己,承認自己狂妄自滿,承認自己不自量力,妄圖寫出《戰爭與和平》那樣的大部頭,承認自己的《東方欲曉》徹底失敗。她的坦率,她的誠懇,她的毫不留情面的自我剖析,在名作家中是極少見的,讓很多人感到震驚。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20。創作上的教訓(2)
在此之後,母親還在文章中,會議上,反覆多次檢討自己的這一失敗。
《東方欲曉》的失敗,就因為母親沒有衝破七十年代初左的文藝政策所規定的框子,它再一次說明文藝創作不能緊跟形勢,為狹隘的政治服務。一定要獨立的思想。大作品絕不靠迎合某項宣傳政策,就能產生出來。
真正的偉大作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
1986年《芳菲之歌》出版後,私下人們覺得不怎麼樣,可又不忍對母親坦言相告。畢竟母親有72歲了,不能苛求。1988年5月7日廣西蒼梧縣財政局的一位讀者劉柱田卻給母親寫了一封30頁稿紙的長信,對《芳菲之歌》提出批評:
虛假的東西,最容易引起讀者反胃,令人作嘔。當我僅讀到《東方欲曉》第13頁,就發現一系列人工斧鑿的東西,再無心讀下去,而把書丟到一邊去了。
他認為把《東方欲曉》改成《芳菲之歌》之後,高大全的創作方法依舊沒有減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