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3部分

在他走後,夏樹不慌不忙地起身走到窗前。不多會兒,一輛黑色的賓士轎車駛出王宮大院,將他的批准令送往國防部。大概再過三個小時,一批特殊的貨物就將在愛爾蘭西北部的穆拉戈莫軍港裝船,一艘美國戰艦將載著它們全速駛往大洋彼岸……

3500千克重水和1千克鈽239,為了這些具有特殊用途的貨物,美國政府付出了足足4500萬美元的現款,並專程調派一艘輕巡洋艦前來運載貨物。不過,相較於另一個時空相同時代的曼哈頓計劃,美國人的這筆花費相當划算,要知道這個時空的美國人依然透過大量鈾同位素分離器和石墨反應堆來提煉濃縮鈾,按照總體的投入產出計算,生產一千克鈽239的成本要超過5000萬美元,這倒不是因為美國的科技水平或工業技術落後,他們的核研究雖建立在正確的理論基礎之上,但需要在摸索中前進,由於總體投入遠不如舊時空的曼哈頓計劃,規模效應要差不少。

跟一貫走粗放路線的美國牛仔不同,這個時空的愛爾蘭在核研究和核工業領域走了一條未雨綢繆、精打細算的道路。早在30年代初期,愛爾蘭王室和政府就聯合出資建立了第一座重水工廠,它被安置於布萊克沃特河上游一座水電站的水壩內部,以廉價的水力電能為能源,最初年產重水千克,在一些技術革新獲得成功後,重水年產量提高到了2000千克。

30年代中後期,經濟危機肆虐,愛爾蘭政府再度以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強行拉動內需,藉此機會,愛爾蘭接連修建了5座重水工廠,其中3座是依託新修築的水力發電設施,2座以煤電站的電能為能源。到了40年代中期,6座重水工廠的年最大產能達到了噸,佔到了全世界重水產量的百分之八十還多!

有了充裕的重水供應,愛爾蘭的核工業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重水反應堆路線。第一座試驗型的重水反應堆出現在1937年秋,那時愛爾蘭剛剛攢足了用以建立小型重水反應堆所需的重水,並由此開始了鈽239等武器級核原料的提煉。30年代末,隨著重水供應能力的迅速提升,新的工業型重水反應堆應運而生,鈽239的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4。6千克的巔峰值,這意味著愛爾蘭只憑自己的能力就能夠湊足製造一枚內爆型原子彈的核材料,加之對內爆型核彈構造的技術研究,他們完全有能力在1945年初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但是,愛爾蘭政府既沒有匆匆宣佈他們研發出了原子彈,也沒有在本土或任何一處海外佔領區試驗這種威力空前的大殺器,而是冷靜觀察世界形勢的變化,同時默默積蓄自己的力量。同一時期,當今工業、科技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德國和美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核武器的研究,而且因為核理論領軍人物與技術資源的各自特點走上了稍有區別的兩種路線。美利堅的資金投入和人才資源都遜色於贏得兩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但他們起步較早,而且政府和軍方都較為重視這一專案,初期處在領先位置,所以愛爾蘭主動跟美方接洽,幾經協商達成了合作研發協議,雙方很快建立了聯合研究機構,密切開展技術交流,陸續解決了多個關鍵性的技術難題。此番高出成本價兩倍多的價格賣出又一批核原料之後,夏樹扒拉著心裡的算盤:美國方面已經積累了大約30千克的鈾千克的鈽239,足夠組裝以兩種物質為核裝藥的原子彈各一枚,預計美國的首次核試驗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在這場別開生面的核競賽當中,美國和愛爾蘭雖然雙雙“搶跑”,卻沒能在德國人面前保持領先優勢。憑著雄厚的國力和科研實力,德國人後發先至,早早湊足了達到臨界質量的核原料,並於月在德屬東非的荒漠中舉行了第一次核爆試驗,只是不知是哪裡出了問題,那次核爆實驗未獲成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國高層繼續投入巨資推進核武器工程的決心。對愛爾蘭人而言,這不是個壞訊息,因為在那之後,德**方一反過去的傲慢,主動向愛爾蘭尋求核領域的技術合作。僅在1945年3月,這個金主就一口氣買去了足夠建立一座小型重水反應堆的5噸重水和愛爾蘭全套的重水反應堆技術圖紙,並很快補足了製造原子彈所需要的鈽239……

隨著核物理研究的日趨成熟,核時代的正式降臨其實只是個時間問題,愛爾蘭軍方秘密儲備的核材料和相對成熟的核技術足以讓他們在第一個核武器國家出現後迅速跟進,並且待價而沽,將他們掌握的核機密高價出售給另一個處在核門檻邊緣的國家,從而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促成歐美世界的核制衡,使他們矛頭一致地對準暫時沒有拿到核盾牌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