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舉國抗日、全民抗戰之勢又重新發展壯大起來,在他們的領導下活躍著數以千計的游擊隊和數十塊紅色根據地,並且擁有大量經驗豐富、意志堅定的政工幹部和軍事指揮員,而自1942年以來,他們不斷派員北上,在蘇俄軍隊的實際控制區建立起了一個又一個紅色根據地,拉起了一支又一支革命隊伍,但蘇俄政府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沒有向同為共產國際成員的中國同志們敞開胸懷,而是秉持不扶持、不驅逐、不讓步的三不原則處理他們在東北地區的微妙關係。
第96章 斯氏蘇俄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從聖彼得堡到沃爾霍夫和維捷格拉,在到盧扎、奧涅加、阿爾漢格爾斯克,在蘇共總書記斯維爾德洛夫等高層領導人的陪同下,夏樹一行乘專列訪問了沿途的數十個俄國城鎮,走過了1500多公里的漫長旅程。在這個航空業高速發展的時代,乘火車看似低效,卻是欣賞沿途風土人情、瞭解國家建設成果和現實狀況的上佳之選。
無論是在聖彼得堡海軍學院的球場上駐足,還是在巴倫支海之濱遠眺,夏樹莫不感慨萬分。他上一次造訪俄國還要追溯到1918年冬天,那時的沙俄帝國剛剛經歷了一戰的慘敗,整個國家形同一棵外皮乾枯、裡乾脆化的大樹,再也扛不住風雨的侵襲。20多年過去了,沙俄皇權早已煙消雲散,蘇維埃政權領導下的俄國透過工業和軍事上的巨大成就向世人展現了它的強勁復甦,然而這艘紅色的巨輪真如外界認為的那樣勢不可擋麼?
在這個世界,沙俄的覆滅、蘇俄的誕生稍晚於舊時空,而當蘇維埃政權推翻沙俄帝國之時,國家的領土面積已經從2200多萬平方公里縮減到了1700萬平方公里,統治人口從17億萬銳減至11億。由於戰爭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俄國的農業產量僅為戰前的55%,工業產量下滑了90%,電力工業和機器製造工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幾乎沒有機床工業、化工工廠以及汽車製造工廠。就人均水平而言,它無疑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按人口計算,1918年的俄國生鐵產量是每年20公斤,德國是302公斤,英國是208公斤,美國是316公斤。煤產量俄國每人為02噸,德國是33噸,英國是63噸,美國是53噸;棉花消費量俄國是每人25公斤,德國是27公斤,英國是19公斤,美國是14公斤。最能夠說明情況的兩個例子是:大戰期間,沙俄軍隊總共徵召了1500萬名士兵,可它的軍事工業僅僅製造出了300萬支步槍;按照1918年的工業水平,在不考慮進口的情況下,一個俄國農民在1920年買了犁和耙後,一直要到2045年才能指望再一次買到這些東西。
值得俄國人慶幸的是,布林什維克黨的創始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締造者,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也即列寧同志,在這個時空一直活到了1931年。在他執政的15年間,蘇俄沒有發生恐怖的大清洗,也沒有走向糟糕的極權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經濟政策一直延續到了20年代末,這對蘇俄的修生養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而且允許外資企業和國家暫時管理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係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至列寧逝世、斯維爾德洛夫上臺,蘇俄已基本擺脫了一窮二白的局面,民眾不但得以填飽肚子,還有條件和精力改善生活,社會失業率下降為零,工業規模讓許多歐洲國家相形見絀:年生鐵產量402萬噸,鋼340萬噸,煤炭產量4700萬噸。這三項工業產量的人均值都較沙俄時代巔峰值提高了一倍,並且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汽車、拖拉機以及飛機產業,每年能夠製造出14000輛汽車、22000輛拖拉機架飛機,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快速發展,農業產量連年提高,糧食總產量比當年擁有“烏克蘭糧倉”的沙俄還高出了40%!
在斯維爾德洛夫執政的16年間,蘇俄的總體實力延續了之前的發展趨勢:總人口增加至14億,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自然資源得到了開發,工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在佔領中國東北之後,蘇俄的經濟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蘇俄政府的官方資料顯示,1946年的總髮電量達到1200億度,煤炭產量超過9000萬噸,鋼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這些資料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德國和美國,把日本人給甩下了一截。此外,在1942…1944年的蘇日戰爭期間,透過引進和吸收西方技術,蘇俄的軍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