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7時41分,貝恩克下令開火,目標直指雷達上最靠近己方的敵方艦船。
氣勢磅礴的雷鳴中,炮口的火光一瞬間點亮了大片海面。即便在十數海里之外,人們依然可以清楚的聽到這一打破沉寂的轟響。兩艘德國戰列艦的第一次重炮齊鳴略有間隔,緊接著,海面上幾乎歸於沉寂,恩懣耳邊只剩下重磅炮彈劃過空氣所產生的特殊鳴響。
十數秒後,遠處海面上傳來一震更加強烈的雷鳴,那是炮彈墜入海中併發生爆炸的聲音。貝恩克可以想象到那艘敵艦上的水兵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大口徑炮彈會有怎樣的反應。
對方很快以炮聲作為回答,儘管從一萬六七千米之外射來的炮彈有些欠缺準頭,但貝恩克和艦上的軍官們依然能夠從炮彈爆時的聲勢作出判斷:那是16英寸艦炮所發射的炮彈。
15和16英寸兩種口徑的艦炮,威力似乎相差了一個等級,以炮彈的炮口動能來者至少是前者的130%,穿甲深度增加20,但上一場大戰的輝煌勝利讓德國海軍官兵有足夠的信心和傲氣來藐視這種差距,戰術和技術的發揮也確實能夠很大限度地彌補之,30年代初期頗受關注的德國馬肯森級和英國海軍上將級就是最好的例證,在第一次聖米格爾島海戰中,裝備15英寸艦炮的馬肯森級在強強對話中,表現要比裝備16英寸的海軍上將級好得多。客觀公正地進行推演,兩者面對面單挑的勝負機率各半海軍上將級的主炮穿甲彈能夠有效貫穿對手的主裝甲帶,馬肯森級的穿甲彈同樣能夠威脅到對手的核心部位,關鍵在於誰能夠率先打出決定性的一擊。
在“馬肯森”號進行了第二輪試探性的主炮射擊之後,雷達室報告說,敵方有兩艘輕艦艇轉向駛來,另外四艘戰艦保持既有航向和航速不變。
從率領同盟國主力艦隊開赴亞速爾群島以來,貝恩克與美英海軍打了大小海戰11場,領教過敵方將領的各種戰術套路,手這般應對,便知那兩艘輕艦艇是派來“點燈摸魚”的。於是,他下令以主炮攻擊對方的大型戰艦,而以副炮對付那些小型軍艦。
跟同時期建造的所有德國主力艦一樣,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裝備著炮塔式的150毫米雙聯裝副炮,其特點是精度高射程遠射速快,對輕巡洋艦及以下級別的艦艇有著很強的殺傷力。貝恩克的指令傳達下去後不久,雷達室就傳來了一個好訊息:調頭駛來的兩艘敵方輕艦艇有一艘突然急劇失速,迅速與同伴拉開了距離。
不管那艘敵艦是真傷還是詐傷,貝恩克非常果斷地調整了部署,“馬肯森”號的副炮和兩艘隨行輕巡的火力隨即集中到了敵人的“單箭頭”身上。漸漸的,貝恩克已經可以透過對方軍艦上騰起的火團大致的輪廓。那是一艘典型的雙煙囪驅逐艦,儘管面對的敵手強大無比,上面的艦炮仍在堅持不懈的開火,但每被擊中一次,它便有一門或者兩門火炮短暫的停止發射非封閉式炮塔內的戰鬥人員在這樣的戰鬥中損失恐怕遠遠高於封閉式炮塔,但不用多久,那火的艦炮便又重新開火,只是它們的炮彈從未真正威脅到裝甲厚實的“馬肯森”號。
8時11分,就在交火開始後20分鐘,那艘屬於美英陣營的驅逐艦帶著它的大多數艦員從海面上消失了,它僅有的貢獻就是讓對手接連開火,從而為己方主力艦的觀瞄射擊提供了便利。
在貝恩克的指揮下,“馬肯森”號暫時停止了射擊,儘管從東北方打來的重磅炮彈一發接著一發落在附近海面,激起一團又一團巨大的水浪,它如同一隻狡猾而又有充足耐心的狐狸,靜靜地改變航向調整姿態。
在此期間,兩艘德國輕巡洋艦瘋狂蹂躪因傷失速的另一艘敵方輕艦艇,它在絕望中朝著同盟國艦艇的方向打出照明彈,卻因火炮射程不及而一無所獲。
約莫一袋煙的功夫,“馬肯森”號及隨行輕巡敏捷地運動到了美英艦艇南翼,得知兩艘輕艦艇接連受難,對面的指揮官已經意識到戰鬥的形勢對自己很是不利,於是主動擺出了撤退姿態,這讓貝恩克很是疑惑對手難道連以多打少的勇氣都沒有?
疑惑歸疑惑,戰機既已送到了跟前,貝恩克可不會輕易錯過,在距敵一萬兩千米的射擊陣位,前期進行了海上補給的“馬肯森”號毫無顧忌地開啟了爆射狀態,經過三輪半齊射和六輪齊射,久違的火球終於打破了黑暗對海面的統治,那騰起的火團照亮了一大片海域,也令使用司令塔內固定式高倍望遠鏡進行觀察的貝恩克第一次對手的真面目:高高的三腳桅和類似於圓筒的高大艦橋,前二後一的碩大主炮塔以及兩座又粗又高的煙囪,即便艦體舯部中彈,那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