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歐洲力量”,是德皇威廉二世在慶祝就會上即興而發的感慨,意指這兩艘被寄予厚望的新戰列艦凝聚了歐洲的科技和工業精華。誠如霍亨索倫皇室領袖所言,日耳曼尼亞級的建造是歐洲有史以來最浩大、最昂貴的機械工程,若不是統歐洲之力、集歐洲之粹,德國人很難完成這一壯舉。
經過4年的漫長建造,11個月的除錯磨合,兩艘日耳曼尼亞級戰列艦終於加入到了德國海軍的作戰序列,同盟國陣營又多了兩件揚威海疆、震懾頑敵的利器。眼下同盟*隊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兩條戰線遙相呼應,戰略形勢一片大好,但西方同盟國連番攻略百慕大島皆以失利告終,日本海軍主力挑戰夏威夷群島卻未佔得任何便宜,若無法突破這兩大絆腳石,這場戰爭就可能要打到一方精疲力竭倒下為止,對掌權者乃至平民大眾而言,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日耳曼尼亞級確定設計方案,夏樹作為德國皇室邀請的特別顧問全程參與;“日耳曼尼亞”號和“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號下水儀式,他均以盟國君主的身份出席;兩艦海試期間,他多次前往德國出席技術會議……可以說,這兩艘新戰列艦的誕生有他的一份功勞,然而回溯到評估新式戰列艦必要性及技術標準之初,夏樹對德國皇家海軍技術委員會的建造方案是持反對意見的,他試圖說服德國高層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放在技術業已成熟的艦艇型號上,可惜威廉二世並未採納。由於德國海軍的軍費投入已達到了政府在和平時期所能承受的極限,兩艘日耳曼尼亞級的建造導致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的四號艦取消建造,提爾皮茨伯爵級戰列巡洋艦預定建造的三號、四號、五號艦全部無限期推遲——從亞速爾戰役的程序來看,如果同盟國艦隊的作戰陣容中增加這四艘威力強勁的戰巡,初期的戰鬥不會打的那麼艱難,也許不必夏樹出手,貝恩克就能成為這場戰役的勝利者。
作為德國海軍之外最瞭解日耳曼尼亞級戰列艦技術資料的人,夏樹親至基爾魯斯海軍基地並登艦參觀。正式服役的日耳曼尼亞級因大幅度增強了電子和防空配置,其標準排水量從原計劃的54108噸增加至55354噸,滿載排水量相應增加至62479噸,超越美國的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成為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作戰艦艇。
沿循自上一場大戰結束以來慣有的雙聯裝主炮配置,採用8門45倍徑的18英寸主炮——這是克虜伯軍火公司歷經十年研發成功的傑作。考慮到交戰距離的增大,該型火炮自設計之初就確定為中速標準彈方案,炮口動能較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裝備的同口徑主炮高出4%,單發威力完虐現役的各種16英寸艦炮,而新式液壓式系統的運用保證了日耳曼尼亞級雙聯裝主炮每分鐘2發的最高射和主炮塔每秒4度的最大旋轉速度,使得德國海軍的新式主力艦在火力和火控方面足以匹敵美國的北卡羅來納級。
在外行人眼裡,日耳曼尼亞級戰列艦在火力方面最大的亮點是用上了德國海軍翹首以盼的18英寸主炮,而在內行人眼裡,洛倫茲…iid型火控雷達才是真正帶來質變的利器,它運用了歐洲最頂尖的電子探測和機械計算技術,不但理論資料極為耀眼,測試情況亦令人信服,在遇到濃霧天氣或夜間交戰時尤其能夠體現出它們的非凡價值。此外,雷達火控還首度運用在了防空武器上,日耳曼尼亞級取消了以往德國戰列艦輔助武備150毫米副炮、88毫米高平兩用炮、37毫米高炮、20毫米機炮、12。7毫米機槍的五級配置,簡化為127毫米高平兩用炮、37毫米高炮、20毫米機關炮三級配置,利用四套雷達火控系統對分為四組的12座127毫米雙聯裝副炮進行射擊指引,大幅度提高了防空系統的運作效率。
防護方面,55000噸級的日耳曼尼亞級較45000噸級的北卡羅來納強了不止一星半點。考慮到這一時期美德兩國最好的裝甲鋼材處於同一水平,裝甲厚度和防護設計是決定防護力高低的關鍵因素,日耳曼尼亞級的整體防護採用跟德意志級一樣的“保險箱”構造,將主彈藥庫、鍋爐艙、輪機艙等重要部位置於複合式水平裝甲和傾斜式舷側裝甲的完整保護之下,舷側裝甲帶抵禦攻擊的標準從16英寸艦炮提升至18英寸,水下防護系統為五層隔艙、三層艦底,水平防護以抵禦1500公斤穿甲炸彈的高空俯衝轟炸和18英寸艦炮的大角度轟擊為設計標準,抗沉效能在德意志級戰列艦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而雙聯裝主炮配置雖犧牲了火力密度和單位輸出,卻有利於提升主炮塔的防護能力和生存效能。至於早前飽受詬病的座圈防護問題,經歷大戰的洗禮,在巴伐利亞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