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軍火、擴建港口、修造橋樑等等都需要鋼材,愛爾蘭的鋼鐵產業不足以同時滿足本國所有工業部門的需求,和平時期每年需要從歐陸國家進口數十萬噸鋼材,戰爭爆發後,鋼材需求激增,在政府機構的統籌排程下,愛爾蘭的鋼鐵供應採取兩條腿走路的策略,即一方面積極擴大供給,一方面實施生產配給,這固然保證了愛爾蘭的戰時工業運轉,但相應增加了產業成本、壓縮了經營利潤,而且不可避免地付出了額外的代價在1933年5月至11月的半年時間裡,共有22萬噸進口鋼錠在航運途中損失,而這筆損失大部分都算在了愛爾蘭頭上。
鋼鐵工業的運轉當然離不開鐵礦石和煤炭的供應,而這兩種原料在愛爾蘭本土沒有豐富的儲量。兩次大戰之間,愛爾蘭早期主要從法國、瑞典進口這兩類礦產,三國經濟同盟形成後,西班牙成為了愛爾蘭最主要的礦產供應國,良好的政治關係使得雙方長期保持著互惠互利的貿易往來,然而隨著戰爭的爆發,壓力驟然而至。從1933年5月20日愛爾蘭貨船“克朗梅爾遊行者”號被擊沉開始,愛爾蘭島與伊比利亞半島之間不到1000公里的海上航線儼然成了一條讓海員們聞之色變的死亡地帶,截至1934年4月,總共有171艘愛爾蘭船、52艘德國船、34艘西班牙船、15艘法國船被擊沉,1600多名船員葬身大海,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相當於愛爾蘭王國在1919年前後的年均國民生產總值!
正因為存在這種強烈的互補性,愛爾蘭掌權者對威爾士的野心從不列顛戰役初期的一些軍事部署就能夠瞧出端倪同盟**隊在威爾士的登陸進攻地點選在了以農牧業為主的科恩半島和安格爾西島,同盟國空軍的轟炸均有意避開了那些工業集中的威爾士城鎮和所有大型煤礦,而在突破科恩半島東端的英軍斯諾登山區防線後,同盟**隊立即向英格蘭腹地挺進,所以戰爭期間威爾士中部和南部並未發生大規模的交戰,較好地保護了威爾士的工業和礦場設施。儘管這裡的許多裝置和管理模式還處在世紀初的水平,運作效率不但比不上美國和德國,跟愛爾蘭相比都顯得差強人意,夏樹並沒有急著對其進行大規模的整合升級,一來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二來循序漸進的動作比大刀闊斧的變革更容易讓當地人接受。
正如有識之士預料的那樣,鋼鐵和能源的充足供給是愛爾蘭再度騰飛的先決條件,隨著威爾士煤炭開採業和冶金工業的復產,加上美英海軍退守西大西洋,同盟國船隻得以暢通無阻地航行在歐洲海域,來自西班牙的鐵礦石和生鐵又源源不斷地運抵愛爾蘭,愛爾蘭的鋼產量持續攀升,並在8月份創下了47萬噸鋼材的新紀錄按照這一水平,愛爾蘭鋼鐵工業超過了日本躋身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德國、蘇俄。
順利實施最佳化升級的愛爾蘭造船業很快發掘出令人吃驚的潛能,戰時建造萬噸級標準貨輪的速度從1933年末的每個月4艘赫然提高到了每月7。5艘,並能夠按標準流程將其中的2艘改裝成為輔助航母,兩萬噸級遠洋油輪的建造週期從8…9個月縮減到了4個半月,這意味著每年可以多建造出6艘,10個月左右就能完全彌補前期的損失。軍用艦艇方面,費奧納級改進型輕巡洋艦和烈火級改進型驅逐艦這兩種主打的外銷戰艦,建造速度分別在原基礎上提高了27%和33%,成本相應降低了11%和14%,而訂購價格的降低、建造週期的縮短無疑讓它們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更具吸引力。為了彌補百慕大海戰的損失,德國海軍在本國造船廠難以消化新訂單的情況下,分兩批向愛爾蘭追加了9艘費奧納級改進型和30艘烈火級改進型,總金額達到五億六千萬馬克。
以標準型艦艇和貨船為主打賣點,戰時的愛爾蘭造船業收穫頗豐,而早已形成規模化、系統化、特色化效應的愛爾蘭航空、汽車產業亦不示弱:牆裡開花牆外香的me…50系列是愛爾蘭航空工業為這場戰爭貢獻出的明星產品,在完全實現本土化生產之後,這種多用途的輕型戰鬥機月產量已經突破了200架,但依然不能滿足同盟國陣營對這種優秀戰機的需求,負責生產陸基型號的利默里克飛機制造廠和生產艦載型號的愛爾蘭航空製造廠一邊謀劃著繼續擴大產能,一邊積極聯合巴伐利亞飛機制造廠研發其後續型號。
陸地上,戰前定型的“重灌騎兵”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和戰時推出的“圓盾”型履帶式自行防空炮是愛爾蘭軍用車輛製造的成功之作,前者在不列顛戰役期間搭配戰鬥車輛演繹出了裝甲戰術的精妙之處,得到了參戰部隊的高度評價,而戰役尚在進行,德國陸軍便透過了擴建裝甲部隊的決定,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