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0部分

之後,世界力量對比的變化使人料想到也許正是這些古怪的日本人有朝一日會來跟大英帝國較量一下。於是在新加坡建立了巨大的海軍基地,擁有容納、維修整個皇家艦隊的能力。原來的計劃是,如果日本蠢蠢欲動,主力艦隊立即駛往新加坡,用威懾或者用武力不許它輕舉妄動。也許偏偏在這當兒德國人同時出來搗亂呢,那就需要主力艦隊留守本土,這一點。似乎被忽略了。

因此新加坡貯藏的糧食、燃料和軍火,足以抵擋七十天的圍攻。在這七十天內,儘可以調集艦隊趕到新加坡。還築有巨大的炮臺,炮口對準海面,在援軍趕到之前,可以抵擋日本艦隊所發動的任何進攻。這一切都給人一種要塞的感覺。

可是海洋並沒象一條護城河那樣把新加坡團團圍住。敵人可以從北方沿著荒涼的馬來半島南下,跨過狹窄的柔佛海峽,走陸路來犯。決策者們認為,長達四百英里的熱帶叢林比設防的壁壘更加堅固。再說,他們覺得如果在島嶼北岸當真樹立起一道壁壘,那豈不意味著害怕日本軍也許有一天會從北方打過來,而英**隊會抵擋不住他們嗎。大英帝國以無敵於天下的威望統治著亞洲。主力艦隊七十天就可趕到,還有什麼緊迫的需要非採取這種屈辱的預防措施不可呢?這道壁壘終究沒有建造。為了放心再放心,卻把新加坡島上的貯藏物資增加了一倍,達到足以維持一百四十天。

這就是“新加坡要塞”這個形象的由來。多年來的計劃啊,不借工本的大筆大筆撥款啊,用在報刊雜誌宣傳上成了河流的墨水啊,整天價響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辯論啊這一切都助長了一個幾乎傳佈到全世界的幻想,它打進了英國最高領導階層的腦子裡,也傳遍了整個西方世界:新加坡已築起了一個要塞。英國工人階級的衣食、血肉都消耗在這二十英里見方的海軍基地上了,那兒有世界最大的船塢,有起重機,有機修車間,有各種各樣的機器和備件,有講究的住房和娛樂設施;還有足夠的軍火、糧食和石油,可以供應整個艦隊幾個月的消耗,這些物資都貯藏在沼澤地下面龐大的混凝土地下室裡。它自成一格,就象馬奇諾防線那樣,是工程上的奇蹟,使人驚歎。

可是直到二月份,最後一旅蘇格蘭軍吹著風笛,跨過堤道撤退,炸藥包把連線大陸的那個環洞炸出一個窟窿,大陸上的日本軍正蜂擁而來,直到這最後一刻,新加坡的北岸始終沒有設防丘吉爾卻始終以為那兒早已設防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還以為“沒有船底的戰列艦休想下水”。

結果英國艦隊根本沒來。它在大西洋上、在地中海里、在本國的領海上眼德國海軍廝殺都來不及呢。大量的裝置始終無人使用,直到日本陸軍逼近到只有一英里了,英軍才想盡辦法把這些裝置炸的炸,燒的燒。然而基地陷人敵人之手時,還是相當完好,是個驚人的軍事上的收穫。丘吉爾卻不顧一切,抱住了七十天計劃不放,哪怕已到了七零八落的地步,也還是要試一試。他派遣“威爾士親王號”和“擊退號”前去支援,卻只是叫它們葬身海底罷了。

馬來亞還開闢了不少機場,配備了許許多多物資就是沒有飛機。英國皇家空軍從沒派大批飛機來過,它為了保衛英國上空,不讓德國空軍侵犯,損失了不少飛機,又運了幾百架到蘇聯去,其中有好多從沒起飛過,原來在運送的途中被德國潛艇的魚雷送到了海底。馬來亞現有的少數飛機很快就被擊落了。據說“用竹筍和宣”做成的日本飛機卻原來是零式飛機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日軍奪取了那些出色的簡易機場,他們稱之為“丘吉爾機場”;從這些給養充足的機場,他們的飛機配合陸軍出擊,迫使新加坡投降。

關於新加坡的記載今天看來就是這樣一筆糊塗賬。美國國會調查了珍珠港事件,可是英國議會卻沒有調查新加坡問題。丘吉爾把全部過失承擔下來,他的身子向下慪倒了一兩英寸,可是繼續戰鬥下去。

就連地名,也都是糊里糊塗的一回事。“新加坡”說明什麼呀?新加坡是指那座城市;新加坡是指那個島嶼;新加坡是指那個海軍基地;新加坡是指那個“帝國的堡壘”。可是說穿了,“新加坡”是一個起麻醉作用的神話,當白種人的歐洲那隻緊緊挨著亞洲的手臂被鋸掉時,它把痛苦變成一種遲鈍的感覺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發現,那沒有被採用的多比將軍的戰略部署的的確確十分高明原來侵略軍開進新加坡時當真只差最後一口氣了,他們人數大大少於當地的守軍,差不多已到了油幹彈盡的地步。日軍在發動最後一次攻擊時,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把現存的燃料彈藥全部用光。新加坡的最高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