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巴斯蒂安又拋給他一句頗有深意的話:“與其期待,不如祈禱。”
六十秒的短暫間隔,“馬肯森”號的8門15英寸主炮再度聯袂齊射,8發穿甲彈跨越兩萬兩千多米的距離,兩發偏近,四發跨越,還有兩發不偏不倚地擊中了目標。那是一艘標準排水量45000噸,足足比馬肯森級多出9000噸的龐然大物——英國海軍的大不列顛級戰列艦“撒克遜”號!
無論噸位、體形、武備、動力還是造價,大不列顛級都是當之無愧的劃時代之作,但讓英國人羞於啟齒的是,他們的本土船廠並不具備建造這種超級戰列艦的條件,所以四艘大不列顛級有三艘是在美國、一艘是在加拿大建造,而且戰艦上的“美國基因”佔到了40%以上,可是美英造船業的混血兒。這對戰艦本身來倒不是壞事,要知道美國的大口徑火炮以及裝甲鋼技術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就已領先於歐洲國家,而英國的機械火控和輪機技術一直在引領潮流。正因為集兩家之所長,大不列顛級在建成服役時被冠以“最強戰列艦”的頭銜,直接促使德國人在技術並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開建五萬四千噸級的日耳曼尼亞級。
“最強戰列艦”的紙面效能確實空前強大,但大不列顛級絕非不沉之艦或者無敵戰艦。前一日,美英艦隊遭到同盟國機群的狂轟濫炸,大不列顛級的四號艦“朱特”號便被敵方的航空炸彈炸成重傷,兩座主炮塔無法正常工作,為保住彈藥庫和保持艦體平衡先後灌了四千多噸海水,傷亡的艦員人數接近編員的四分之一,撤退時的狀況狼狽非常。現如今,“馬肯森”號的兩發穿甲彈險些讓三號艦“撒克遜”步了友艦“胡德”的後塵——其中一發15英寸穿甲彈竟穿透了其後部主炮塔的頂部裝甲,爆炸瞬間殺死了在炮塔裡工作的94名艦員,若不是通往彈藥庫的防火門均按標準操程處於關閉狀態,迸射的烈焰很可能蔓延至底部的主彈藥庫,儲存在那裡的兩百多發16英寸炮彈以及上百噸發射藥會在幾秒鐘的時間裡將“撒克遜”號變成巨型火藥桶。
命中“撒克遜”號的另一發15英寸穿甲彈打在了司令塔外部,但未能貫穿裝甲,爆炸殺傷了露防空炮位上的三十多名英國艦員。望見英艦後部的衝烈焰和滾滾濃煙,海面上的同盟國參戰人員以及聖米格爾島上的觀戰者皆歡呼雀躍起來,雖然沒太多人想當然地以為這艘英國戰列艦就此完蛋了,但這一場面還是大大鼓舞了每一艘德國戰列巡洋艦上的將士們,讓他們看到強大的敵人也是可以打敗的。
在一群歡欣鼓舞的軍官之中,巴斯蒂安依舊保持著他那優雅的冷酷。“馬肯森”號摧毀“撒克遜”號後部主炮塔的一擊有不的運氣成分,這艘英國戰艦的動力和指揮系統看起來並沒有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在“撒克遜”號之外,還有兩艘大不列顛級和一艘君權級戰列艦將火力鎖定在了德國戰巡編隊身上,而餘下的八艘美英戰列艦則全力以赴地對陣七艘德國戰列艦——美英艦隊在兩條戰線上均保持著一艘主力艦的數量優勢,海面上的對戰形勢仍然對他們有利。
自己方戰巡編隊殺入戰場以來,貝恩克直接指揮的主力艦隊壓力減輕了不少,但在半個時的炮戰過後,他的戰列艦群還是出現了不的損失,旗艦“德意志”號以及“漢諾威”號、“黑森”號、“薩克森”號都在冒著黑煙,而“薩克森”號的傷勢尤為嚴重。這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在建成之時有著無與倫比的防護體系,是足以力壓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和美國新墨西哥級的一流主力艦。時間的沉澱沒有沒有讓巴伐利亞級變成不朽的經典,而是使之逐漸成為衡量新式主力艦戰鬥力的參照物,德意志級便是按照巴伐利亞級兩倍戰力的標準建造的,船臺上的日耳曼尼亞級將達到這一標準的三倍!
接連捱了三發大口徑炮彈,“薩克森”號損失主炮塔一座,水線裝甲被擊穿一處,右舷副炮半數毀壞,這樣的傷勢還不至於讓它退出戰鬥,而在炮戰的前半程,這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貢獻了兩發命中和數發近失,成功擊傷了對面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照著當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兩支主力艦隊之間的戰鬥很可能得到兩敗俱傷的結果,但這22艘主力艦並非戰場的全部,雙方的輕艦艇都在躍躍欲試,隨時準備抓住機會給敵人來一次漂亮的魚雷打擊。不過,真正決定這場海戰走向的卻是“場外因素”。來自同盟國航母和聖米格爾島野戰機場的戰機一次又一次對美英艦隊發動空襲,那些從而降的航空炸彈和躍入水中的航空魚雷比炮彈更讓美英官兵提心吊膽。
又一輪猛烈空襲結束之時,大不列顛級戰列艦“盎格魯”號跛足,伊麗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