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有助於我們理解今日被稱為“電腦革命的英雄”的“駭客”,因為賽柏空間很像是一種電子化的“江湖”,駭客是行走在這“江湖”裡的俠客。刺客在古代政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刺客專闢一個欄目——《刺客列傳》。對於春秋戰國歷史不勝了了的人大概也都聽說過荊軻和聶政的故事,以及魯仲邊義不帝秦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傳說中,還有一位無名無姓的刺客。這位無名俠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俠客,從古到今,他雖然不見於正史,卻一再被文人們提起。到了公元1926年,中國現代文學的宗師魯迅在被他認為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1926年3月18日,即3?18慘案發生的那一天)過後不久,寫下了《鑄劍》(最初的篇名為《眉間尺》)這篇小說,重新塑造了這個無名刺客的形象。
這篇小說中,魯迅反覆渲染這位無名俠的“黑”的特徵。魯迅特意將這位無名無姓的(無名無姓本身就意味著隱秘,意味著“黑”)的大俠描寫為穿著一身黑衣的俠客,並且乾脆稱他為“黑衣人”和“黑色人”。“在歷史上,在文字中,他都是一個未曾被具體命名也不曾真實存在過的形象,魯迅後來由此延伸的小說中稱謂他為‘黑衣人’……”(何向陽《青衿無名》,《莽原》1997年第1期,第89頁)。“前面的人圈子動搖了,擠進一個黑色的人來,黑鬚黑眼睛,瘦得如鐵。”“後面遠處有銀白的條紋,是月亮已從那邊出現;前面卻僅有兩點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他真可謂一位地道的“駭客”。
這篇小說的最初標題是《眉間尺》,可見小說的主人公應該是眉間尺。然而魯迅在小說中多次暗示,這個像幽靈一樣的“黑色人”不僅是眉間尺的一個化身,而且他還是眉間尺的父親。(這令人想起了基督教聖、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說法。)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先簡單敘述一下《鑄劍》的故事梗概。
春秋時有一位“世上無二”的鑄劍師(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這是一位擁有尖端技術的人)。楚王命令這位鑄匠師為他鑄劍。他知道楚王“向來善於猜疑,又極殘忍”,為了防止世上再出現同樣的寶劍(這對他來說是意味著巨大的威脅),楚王得到寶劍之後一定會把他殺掉(這位楚王可算是技術壟斷者的“宗師”)。因此,鑄劍師鑄了一雌一雄兩把劍,把雄劍留下,囑咐妻子,讓自己尚在母腹中的孩子(即眉間尺)用這把劍為他報仇。
當他把雌劍獻給楚王時,楚王果然用這把劍將他殺掉了。眉間尺長到十六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將這段血海深仇告訴了他。在一天清晨,眉間尺穿上了一套黑色的衣服,身佩父親留下的那把黑色的寶劍,踏上了一去不回的路。途中他遇到了一個神秘的黑衣人。黑衣人告訴他,楚王已得知他要去行刺,正懸賞捉拿他,所以他不僅報仇無望,而且要慘死在楚王手中。眉間尺求黑衣人幫助他報仇,黑衣人痛快地答應了,但同時向眉間尺要兩樣東西--“一是你的劍,二是你的頭!”
眉間尺有些狐疑。於是就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但你為什麼救我呢?你認識我的父親麼?”“我一向認識你的父親,也如一向認識你。但我要報仇,卻並不為此。聰明的孩子,告訴你罷。你還不知道麼,我怎麼地善於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靈魂上有這麼多的人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黑衣人的話音剛落,“眉間尺便舉手向肩頭抽取青色的劍,順手從向項窩向前一削,頭顱墜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將劍交給黑色人。”
“黑色人”帶著眉間尺的頭和劍,“在黑暗中向王城走去”。在王城中他申稱自己能玩一種“空前絕後,舉世無雙的把戲”,而且把戲之後,天下太平。楚王聽說此,大喜過望,將他邀至宮中,命令他立即玩此“把戲”。這場“把戲”當然是“黑色人”設下的一個圈套。生性多疑的楚王也竟然中了這個圈套。故事的結局是,“黑色人”與楚王同歸於盡。有諷刺意味的,這果然是一個“空前絕後,舉世無雙”的把戲,把戲玩完的時候,暴君被除滅,“天下太平”。深切關注現實的魯迅為什麼要講述這樣一個聽起來荒誕離奇的故事?魯迅為什麼在小說中一再提到“黑”?——劍是黑色的,眉間尺的衣服是黑色的,那個代表俠客之魂的無名俠是黑色的。顯然,在魯迅心目中,“黑色”是俠客的“本色”。歷代關於這個無名俠的種種傳說中,這個無名俠與“黑色”並無關聯,“黑色”是魯迅在重寫這個故事時賦予到這位俠客身上的,或者說,“黑色”是魯迅對於這位著名而又無名無姓的俠客的界定和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