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這兩個匈奴人部落很快就變成了仇敵。他們之間的分裂是拜佔廷運用外交手段在暗中進行挑撥引起的。公元545年左右,查士丁尼大帝曾鼓動兀都果爾的散的勒克王子去攻擊敵庫特里果爾的匈奴部落,庫特里果爾人遭到散的勒克王的屠殺。但他們在國王匝別幹統治的時候得到了復興。公元558~559年冬季,匝別乾和他的部落從冰上渡過多瑙河,出人意料地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出現。但由於貝塞留將軍拯救了首都,匝別幹又重新回到頓河草原,在那裡繼續和散的勒克國王進行鬥爭。兩個兄弟部落間的戰爭再次開始之後,一直難以和解。當第三個遊牧部落,阿瓦爾人從亞洲到來的時候,這場戰爭還在進行著。阿瓦爾人把他們都擊敗後,全部佔領了俄羅斯草原帝國。這次新的侵略引起了亞洲高原的幾次革命,是突厥歷史上的奇蹟。
c
成吉思汗
12世紀的蒙古 (1)
由上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到12世紀末期,亞洲已經形成了如下的版圖:首先看中國,它被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南宋王朝所統治,建都於杭州;北部被通古斯族女真人的金朝所佔據,建都於北京。而在中國的西北部,即今天的鄂爾多斯及甘肅境內,盤踞著唐古忒人建立的西夏王國,他們同吐蕃人有著血緣關係。此時,突厥回紇人已經開化,並有著深厚的佛教與景教文化背景,他們生活在塔里木盆地東北從吐蕃到庫車的地帶。哈喇契丹人的帝國佔據了伊塞克湖與楚河流域地區以及喀什噶爾,他們是蒙古人的後裔,但卻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花剌子模王國的疆域包括阿姆河地區以及今天伊朗的絕大部分國土,那裡的蘇丹是突厥人的後代,信仰伊斯蘭教,崇尚阿拉伯-波斯文化。在穆斯林聚居區,阿拔思王朝的哈里發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境內;艾育卜王朝的蘇丹們則生活在今天的敘利亞與埃及境內,他們是庫爾德人,崇尚阿拉伯文化;受伊朗文化影響極深的塞爾柱蘇丹是突厥人的後裔,他們佔據了今天的小亞細亞。
由此再往北是西伯利亞-蒙古邊境,在阿爾泰山、杭愛山與肯特山一帶戈壁北面的莽莽草原上,生活著成群的遊牧部落,這些人是突厥、蒙古與通古斯人的後代,他們的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他們在亞洲高原相同的氣候條件下,過著同樣的動盪不安、顛沛流離的生活,因此從人種的角度講他們是極為相似並有著血親關係的。旅行家格勒納爾這樣描繪他們的面貌,“他們的臉都比較寬闊,塌鼻子、高顴骨、小眼睛、厚嘴唇、鬍鬚稀少、頭髮黑硬,面板因長期經受日曬雨淋而呈深褐色,身軀短而粗壯。”這一描寫同馬賽林、魯卜魯克以及中國史學家們的記載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典型的匈奴人或蒙古人的相貌特徵,那裡氣候惡劣,冬日冰天雪地、狂風肆虐,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難當,在這種長期同自然鬥爭的生存條件下,他們漸漸形成了強壯而富有活力的身體條件與相貌特徵,可以同愛斯基摩人或者法蘭西戈斯的農民相媲美。
這些部族中,有幾個部落的確切地理位置到目前為止還難以確定,因此只能根據他們的大概情況作假定的推斷。
乃蠻部落屬於突厥-蒙古族,大概生活在今天的科布多地區與烏布蘇湖一帶,它的西端直至黑額爾齊斯河與齋桑湖附近,東端則達色楞格河上游一帶。“乃蠻為蒙古語,意思是‘數字8’。雖然它的名字是蒙古語,但他們的官方語言卻是突厥語,由此推斷,乃蠻人很可能是蒙古化了的突厥人。”部落中許多人是景教的忠實信徒。《世界征服者史》書中這樣寫道:“景教在乃蠻部落中擁有大量的信徒,特別是公元13世紀時,該族王位繼承人、著名的屈出律就是由這個宗教培養起來的。”不過,《秘史》指出,薩滿教對乃蠻人也有一定的影響,由於該教的影響,他們在戰爭中甚至能夠呼風喚雨。在文化方面,乃蠻人受居住在他們南面的回紇人影響較大。公元13世紀初,回紇籍學者塔塔統阿(漢字音譯)被乃蠻國王任命為掌印和記事官,回紇突厥文成為乃蠻部落的官方通用文字。同樣,中國(當時為女真或金朝)對他們的影響也很大,乃蠻國王的名號“塔陽”就是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證,因為這曾經是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的自稱,是從漢語“大王”一詞而來的,而塔陽可汗的父親亦難赤·必勒格同樣是馳騁南北的領袖人物。
乃蠻部落以北,葉尼塞河上游一帶,居住著突厥人的部落黠戛斯人,他們的酋長被稱為“亦訥兒”。公元920年前後,黠戛斯人遭到了契丹人的痛擊,他們被從鄂爾渾河上游地區趕走,之後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在同乃蠻人爭奪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