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鋪蓋著毛皮和毯子,極為寬暢、舒適。但隨著近代蒙古人的衰落,氈帳也日趨簡陋,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那種公元13世紀時帶有排氣管道的氈帳了。
最後,從氈帳的形式上也能看出蒙古的森林獵戶與草原遊牧人的區別。第一種氈帳叫“格爾”,它屬於我們前邊描述過的圓形氈帳,搭建這種氈帳需要大量的木杆和板條,這充分說明那個民族生活在易於獲取木材的森林附近。第二類氈帳叫“邁罕”,這是一種寬大而低平的羊毛帳,對於生活在草原上、沒有木材可取的遊牧民族來說,這樣的氈帳顯然更容易製造一些。另外,成吉思汗時代的氈帳常常是安裝在車子上,這是為了便於運輸,也說明他們的確是在草原上生活的,只有草原上才會出現這種“遊牧城市”的遷徙。從那以後,這種車運的氈帳幾乎就不存在了。
毫無疑問,公元12世紀時蒙古地區不但沒有比公元9世紀時的情況有所好轉,反而更加退化了。在突厥-回紇人統治鄂爾渾河流域的時代,他們就已經開始在那裡發展和建立農業中心了。而到了黠戛斯族統治的時代,即從公元840年開始,鄂爾渾河流域地區又慢慢地恢復了它草原生活的原貌。鄂爾渾河的突厥、回紇的碑文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文明,而成吉思汗的歷史卻將這一文明隱藏起來,使我們很難再發現它。公元840年,黠戛斯人佔領了這個地區,同時將摩尼教徒帶到那裡的敘利亞-索格底安那文化全部扼殺。公元920年,黠戛斯人從那裡被趕走,這一地區再次陷入混亂的境地。回紇人拒絕再返回到從前鄂爾渾河流域。這時的回紇人定居在更靠南方的別失八里古城與吐魯番地區,當時由於回紇人的存在,這個地區還能夠受到一些文明世界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景教的宣傳開始進入這個地區。但是,根據魯卜魯克在遊記中的記載,此時的蒙古景教已經幾乎退化到薩滿教的水平,為了爭奪酋長們的信任,當地的景教與薩滿教之間明爭暗鬥不絕。
成吉思汗
12世紀的蒙古(3)
蒙古人初次嘗試統一
根據蒙古傳說,早在公元12世紀之前,純種的蒙古人就曾經有過建立統一國家的想法。一個名叫“海都”的蒙古酋長,在同敵對的扎剌亦兒部作戰時,已經開始將一些不同部落的家族組合在一起,歸為他的屬下,為他出戰。他的曾孫合不勒是第一個敢於同華北地區的元朝(金人所建)和強大的女真君主對抗的蒙古人,當時的合不勒自稱“合不勒汗”,就連《秘史》中也曾記載他的皇帝諡號“合不勒合罕”。合不勒的部族原來是金國的屬族,特地到北京覲見元朝皇帝。來到北京,合不勒彷彿一個野人進入了文明的國度。元朝皇帝用好酒好肉盛情款待了他,他的食量和酒量均令皇帝大開眼界。喝醉了酒的合不勒放肆地用手去拔皇帝的鬍子,皇帝不但沒有惱羞成怒,反而賜給他大批的禮品帶回草原。不過這種友好沒有維持太久便被戰爭取代了。合不勒汗被金人俘獲,他殺死了看守他的軍官,逃了出去。公元1135~1139年間,金人同蒙古遊牧民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在當年的那場戰爭中,金國將領胡沙虎率軍攻入草原深處後被“萌骨”人擊敗。因此,公元1147年,北京的朝廷不得不奉上大量的牛羊和穀物,與蒙古人講和。在中國-女真史料的記載中,將擊敗金人並迫使朝廷同其媾和的蒙古首領稱作“奧羅波基烈”。而史學家伯希和則根據發音將其??覆成俄文。巴托爾德則認為這個人名很可能就是忽圖剌合罕,他是合不勒的第四個兒子,也是蒙古傳說中家喻戶曉的人物。
忽圖剌合罕(合罕或皇帝這一名稱應該是公元1240年左右編寫《秘史》的人為其追封的),也是傳說中的一個英雄。“他的聲音如雷鳴般響徹空谷,他的手如熊掌似利劍,一掌下去可以將一個人劈為兩半。冬夜裡,在熊熊燃燒的炭火旁他赤身而眠,火星和木屑濺到他身上,他卻絲毫沒有感到的灼熱,醒來時只將那點點斑痕當作是蚊蟲的叮咬。”完全就是一個神話中的人物。傳說中還講到,忽圖剌合罕的一個兄弟斡勤巴兒合黑和一個堂兄弟俺巴孩,被塔塔兒人俘獲,塔塔兒人將他們獻給了金人,於是金人將他們倆釘在了一個木驢上,稱這是專門“留給遊牧叛徒們的刑罰”。忽圖剌為了報仇,率人馬到金人領土上燒殺搶掠。中國編年史確有這樣的記載,公元1161年,由於蒙古人的不斷侵擾,金國皇帝決定出兵討伐他們。蒙古的傳說還講到,為了徹底擊敗蒙古人,金國王朝向塔塔兒人尋求援助,於是金人與塔塔兒人組成了聯軍,終於在貝加爾湖附近的一次戰役中,大敗蒙古人。儘管在《秘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