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1部分

時產生的硝煙,便於再次瞄準。

而且克虜伯也有很大的仰角,磨盤樣式炮臺可以360度轉動,向任何角度射擊,當然除了另一座炮臺遮擋和兩座炮臺之間的裝甲指揮室,除去這些,幾乎沒有不可能的射擊方向。

至於側向射擊一個飛橋厚度有限遮蓋不了多大射擊角度,而裝甲指揮室則是斜著建造,更不會妨礙4門炮加上前後副炮射擊,不拆除也可完成幾乎360度射擊,定鎮二艦根本不妨害射擊。

無需拆除。減少定鎮二艦原本可憐的火力配置。

所以,即便是華皇到時候會提出改進的建議,也只是微調,華國現在有自己的專業造艦團隊,只是整體工業水平跟不上,才不得不委託他國來建造。

在原本的歷史匯總,大東溝海戰是掩護陸軍登陸,陸軍登陸未完成。

北洋水師就要擋在倭寇前面,哪怕是用身體,也不能讓倭寇發現登陸的陸軍,否則陸軍就有可能在倭寇密集的炮火下全軍覆沒。

而戰鬥打到最後,只剩下定鎮二艦,讓倭寇圍攻,堅持吸引倭寇,當然倭寇也叫囂要“擊沉定鎮二艦”用5艘軍艦圍攻,結果是白扯,倭寇的信心重創,抵近射擊,倭寇的信心全無,定鎮二艦沒有炮彈,停止運動。

等死半個小時!倭寇也沒能擊沉,倭寇變成了絕望!

所以倭寇被迫撤退,就是倭寇的所有彈藥打光,定鎮二艦也還沒事,倭寇也看見定鎮二艦,無法擊沉,跑路,所以強大的防護能力決定了無敵定遠小組掩護陸軍登陸成為戰場柱石。

超勇揚威木頭外鐵皮,不管怎麼打都是要沉的,致遠經遠(原產地英國)被4艘軍艦30多門火炮圍攻,欺負死。

而定鎮二艦則被5艘軍艦近一個半小時圍攻,沒事!

可見設計優等,甚至還創造了擊傷松島等戰果,而倭寇的三景軍艦320火炮都幹什麼了?轉動系統卡殼,火炮卡殼,甚至轉彎都不敢開炮,怕把自己掀翻了。

英國那時還只能造“吉野”致遠經遠等。

甚至後面的薄皮大餡“胡德”,還敢和俾斯麥大炮鉅艦叫板?

除非提前使用了航母。

鉅艦重炮的思路沒有問題。

華國一直在悄悄的研發潛水艇,各種戰列艦,巡洋艦,都在研發,在科技這一塊,華國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但是都等到華國自己有能力建造才擁有戰列艦的話,華皇等不及。

說北洋水師訓練不過關,事實上,同期的北洋水師的訓練水平遠遠高於日本人。

這一點,從雙方是射擊命中率上面就可以看出來。

後世的日本防衛省一直儲存了一套黃海海戰中日本軍艦受損情況圖。

這套圖是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後,日方對參戰軍艦受傷情況所做的繪圖記錄,從中可看到:日本參戰各艘軍艦不僅都大量中彈,且幾乎集中在煙囪、水線、艦尾等要害位置。

說明北洋水師作戰英勇,且火炮射術很準,但日本軍艦一艘都沒被擊沉,這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師軍人自身所能解釋的。

表面看,是北洋水師彈藥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敗因則是一支近代化海軍沒有一個近代化的國家和社會給他們支撐。

關於李鴻章拒戰保艦的說法,李鴻章為什麼在開戰時不願與日本艦隊進行海上決戰?

1891年夏,北洋艦隊第二次訪問日本時,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即觀察到,當時新添了松島、嚴島、橋立“三景艦”的日本海軍火力已經超過北洋水師,他迅速告知丁汝昌、李鴻章“北洋水師購買軍艦、更新舊炮已刻不容緩”,因此,李鴻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萬火急的奏摺,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鐘時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貫鐵數寸,實為海上利器,由此可見,李鴻章、丁汝昌、劉步蟾等海軍將領完全清楚“戰術火力決定海戰勝負”這一常識,而黃海海戰的失敗結局,也證明了他們的判斷力非常準確,這也解釋了李鴻章為什麼在開戰時不願與日本艦隊進行海上決戰、只想做“猛虎在山之勢”。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

1)日方的炮彈發射數量20~10倍於北洋水師!

根據現有的材料,北洋水師所使用的架退炮射速要遠遠低於日本的速射炮,而且當時大口徑後膛炮發射藥與炮彈是分離的,更加降低了定遠鎮遠大口徑架退炮的發射速度,以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12點55分開戰後一小時內雙方實際參戰軍艦為基準,經過反覆計算後發現:清日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