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順著陛下的心意發展下去……”
“若陛下對咱們動手怎麼辦?”
“在陛下動手之前,我會想到一個保全咱們的辦法。”
王直鑽進了牛角尖:“如果你還沒來得及想好辦法,陛下就已經動手了怎麼辦?”
李素冷哼一聲,沒好氣道:“我會選擇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默默吊死在太極宮門前,就問他怕不怕!”
**************************************************************
時間很緊迫,情勢很要命。
自從知道王直手下的勢力已經擴張到一個很可怕的地步後,李素有了危機感,來到唐朝到如今,這一次的危機感最嚴重。道理很簡單,以前跟朝臣鬥,跟太子鬥,有輸有贏都能從容自保,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本事被李世民看重,輕易不會殺他,只要沒幹扯旗造反的大逆之事,通常不會有危險。可是這一次,李素惹到了皇帝,這種作死的姿勢比魏徵站在朝堂上指著李世民的鼻子大罵昏君更嚴重。
一個未被官府承認,甚至未被朝廷察覺的隱暗勢力,對帝王來說當然是犯了大忌的,對帝王來說,不被自己所用的任何力量都是非法的,大逆的,力量越大越逆得厲害,李素手下的這股勢力可大可小,說嚴重點,就是按謀反論處也不為過。
雖然不能肯定李世民究竟有沒有發現這股勢力的存在,可李素向來是個慎重的人,遇到任何事先做最壞的打算,情當李世民已經發現了,那麼,如何自保便成了李素如今的當務之急,必須得想出一個穩妥的辦法,難度最大的是,李素不僅要保住自己,同時也要保住王直,甚至那股勢力,畢竟是自己和王直的手下,李素不能為了自保而將那些忠心的手下出賣。
辦法不容易想,畢竟這是一個完全被動的死局,主動權握在李世民手裡,想從容脫身無異登天之難。
…………
太極宮朝會。
朝會的地點位於太極殿內。
對大唐來說,朝會的頻率並不頻繁,基本是五日一會,平日的國事朝政一般都集中在三省中樞,小事由六部自決,大事由三省僕射決定,更大的事則由僕射們呈遞到皇帝面前,由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一些重臣小範圍的開個會,集中解決。
今日的朝會與往常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如果一定要說有的話,唯一不同的是,涇陽縣公李素竟赫然出現在朝臣隊伍中,他身著紫色朝服,腰繫金魚袋,神情自若地站在隊伍的中間,不顯山不露水,跟著隊伍慢悠悠地進了太極殿,隨著李世民入殿,李素也和朝臣們一樣躬身行禮。
真正的大場合裡,君臣見禮的程式並不複雜,沒有三跪九拜,更沒有山唿萬歲,唐朝還不流行“萬歲”這個說法,大抵唐朝皇帝的羞恥心比後面的宋明清三朝要強一些,覺得這個口號太丟臉也太不切實際,還不如山唿一聲“吃了嗎”比較接地氣。
君臣見禮後,李世民率先在上首坐下,非水果類龍眼順便滿場掃視一圈,然後便發現了站在人群中垂首斂目的李素,李世民嘴角勾了勾,接著望向別處。
李素也無奈地笑了笑。
以他的秉性,自然是不耐煩參加什麼朝會的,一個經常睡到中午才肯起床的人被逼著天沒亮就得打扮穿戴,再站在太極宮的宮門前和所有的朝臣一樣打著呵欠吹著冷風等待宮門開啟,而幹這些事的目的只是與一群人開會討論一些或許早就已經裁定了結果的瑣事……
可是,李素不來不行,因為從他晉爵縣公那天起,便必須要參加每一次的朝會了,晉爵聖旨裡面有句話說得很清楚,“准予參與朝議”,說是“准予”,但聖旨裡的用詞遣句都是有講究的,李素不可能天真到以為這只是句客氣話,“准予”的意思不是許可,而是必須,不是想來就來,而是每次都必須來,哪怕參加朝議時像跟木頭樁子似的站著不言不動,那……也得老實站著。
大唐的朝會過程還是很務實的,沒有口號,沒有子曰聖雲,以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為首,出班一件一件稟奏國事,然後群臣各抒己見發表看法,然後李世民從中選擇一個比較穩妥的辦法,當殿由三省擬旨,頒佈執行,從國庫錢糧到治河修堤再到邊關武備,一件件國事提出來,然後一件件當即解決,縱有爭議比較大的議題,李世民也非常果斷地一言而決,爭議隨著李世民的一聲決斷而立馬中止,接著馬上跳到下一項議事。
李素心不在焉地聽著,當然,該有的演技還是正常發揮,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