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為什麼還要大喊打造文化?僅僅是對文化的一種誤解嗎?
坦率地說,打造文化叫得這麼響,其中有一個明顯的濟目的發展旅遊。因為,人們已愈來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遊資源。一切文化都是個性化的。文化的獨特性愈強,旅遊價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意之間留給後人的一個永遠的“濟增長點”。那麼在各地大打旅遊牌的市場競爭中,怎樣使自己的文化更響亮、搶眼、冒尖、奪人?一句話,看來就得靠“打造”了。
很清楚了,這裡所謂的打造文化其本質是對有文化的一種資源整合,一種商業包裝,一種市場化改造。當今有句話不是說得更明白嗎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種品牌。品牌是商業稱謂。文化是沒有品牌的。中國文化史從來沒有把魯迅或齊白石當做過“品牌”。魯迅和齊白石也不是打造出來的。當下的打造文化者也並不想再打造出一個魯迅或齊白石,卻想把魯迅和齊白石當做一種旅遊品牌“做大做強”。所以伴隨著這種商業化的“文化打造”,總是要大辦一場大轟大嗡的文化節來進行市場推廣。這種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設完全是兩碼事。
進而說,如果用市場的要求來打造歷史文化,一定要對歷史文化大動商業手術。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與誘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到前臺,用不上的則擱置一旁。在市場霸權的時代,一切有的文化都註定地要被市場重新選擇。市場拒絕深層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陸離的一層。文化的淺薄化是市場化的必然。此外,市場還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還要對有文化進行再造。塗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諢,必不可少。這也是各個旅遊景點充斥著胡編亂造的“偽民間故事”的真正緣故;與此同時,便是無數寶貴的口頭文學遺產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點和重建的“古蹟”。這兒新增一個花裡胡哨的牌坊,那兒立起來一個鋼筋水泥的“老廟”,再造出一條由於老街拆光了而拿來充當古?的仿古“明清街”。街兩邊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樣的戲裝那樣呆頭呆腦地龍套似的站著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這裡邊有文化嗎?真實的歷史文化在哪兒呢?打造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文化”?偽文化?非文化?來鑑別和認定?反正前來“一日遊”的遊客們只要看出點新鮮再吃點特色小吃就行,沒人認真。也許那些對當地文化一無所知的洋人們會舉著大姆指連聲稱好,湊巧被在場的記者拍張照片登在轉天報紙的頭版上,再寫上一句“圖片說明”:
“東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打造文化,一個多麼糊塗的說法和粗鄙的做法!
。 想看書來
城市可以重來嗎?
前不久,某地房地產業召開一個“高峰論壇”,主題詞氣吞山河,曰:有多少城市可以重來?
其實這口號並不新鮮。早在二十世紀中期,我們就這麼氣壯山河地高吼過什麼改天換地呀,大地換新裝呀,山河一新呀等等。好像非此不能體現我們這一代人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些看似壯麗的口號又是可怕的。多少大自然的生態和不能再生的歷史文化遺存,就在這口號下被大肆滌盪,破舊立新,推倒重來,所剩無幾。
今天,站在現代文明的立場看,這些口號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蠻的。
還得承認,開始對外濟開放和現代化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站在現代文明的立場去審視過去和麵對今天。腦袋裡熱烘烘,依舊是“破舊立新”和“舊貌換新顏”那一套,再加上這一次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所以直接的負面後果是六百多個城市的歷史生命被一掃而光,性格形象消失了,年齡感沒了,個性記憶被刪除得乾乾淨淨,我們已無法感知認識自己城市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歷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城市是不能重來的!城市不是一個巨大的功能性的設施齊備的工作機器與生活機器。城市首先是一個生命,有命運,有歷史,有記憶,有性格。它是一方水土的獨特創造是人們集體的個性創造與審美創造。如果從精神與文化層面上去認識城市,城市是有尊嚴的,應當對它心存敬畏;可是如果僅僅把它當做一種使用物件,必然會對它隨心所欲地宰割。
這些年跑過的地方不少,每到一處都會向當地主人提出看看歷史街區。這種在歐洲會被當做很尊重他們的要求,卻常常使當地的主人陷入尷尬。一次去往德州這座我心儀已久的古城,轉了半天只看到一座古墓,此外就什麼也看不到了。這樣的徒有虛名的古城,我能開出一個很大的名單,保準人人會吃驚。古城變成新城這大概就是“重來”的結果。浙一些沿海的先發展的現代化的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