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最重要、最寶貴的財富。世界各民族數不清的智者與仁人都為此做過貢獻。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為了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人類就憑著這種文明的精神,共同穿過兩次世界大戰時深淵般的苦難。今天我們面對著許多巨大的重重困擾而不絕望,就是因為人類有著共同信奉的人文精神。
可是上邊說過,人文精神是歷史形成的。它有一定的歷史的特定性。那麼在當代這樣的全球化,特別是商品化時代必然受到挑戰。人文精神的固有準則,特別是傳統的價值觀遭遇到顛覆性的衝擊。精神的代溝普遍存在。當人文精神出現失落,社會與人都會發生困惑。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無法迴避或繞行的現實。
因此人文精神的重建是知識界關心的問題。
當然,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對當代社會現實的重新構建。必須強調,人類傳統的人文精神仍是當代文明的核心。如果我們拋棄傳統的人文精神,然後手無寸鐵地去抵禦物化的時代生活帶來的負面問題,其結果必然是無止境的物慾與享樂主義主宰世界。為此說,當代知識界首要的工作是對有的人文精神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再認識。恪守與弘揚人文精神是教育領域必需承擔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是文科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知識教育,是精神文化教育;不只是人文學科的事,而是整個教育的事。應該說人文精神的教育應該從搖籃就開始了,最重要的則是在大學。因為只有知識和思維到達一定程度與深度,才能深刻地感知和理解人文精神。
人在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受教育的全過程中,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識性的系統的學業,更重要的是擁有健全而有益於社會的必備的素質。素質的核心是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具體的人的身上,則表現在追求、信念、道德、人和、氣質和修養等各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特定的人文內和文明理念。那麼,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就不能等同於一般的知識教育的方式聽課與讀書。當今中國的大學正在嘗試性地採用多樣的方式進行人文教育,如人文講堂、建立各種藝術組織與文化中心、建造校史及其他各種人文博物館、開展校內外濟困扶危的公益活動、以志願者身份參與社會實踐,以及避免教育商品化等等,旨在擴大學生的精神視野,關切社會難點,加強心靈脩養與審美素養,濃化和深化校園內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圍。尤其是理工科大學已漸漸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至關重要。
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任何知識如果只有專業目標,沒有人類高尚的追求目標和文明準則,其知識就可能用於有害於社會的目的,甚至助紂為虐,化為災難。校園中人文精神缺失帶來的種種問題最終還是要轉嫁給社會。反過來,自覺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則可以促使一個人心清目遠、富於責任、心靈充實、情感豐富而健康。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的目的。
為此,我再重複一次本文的題目: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論壇”論文集《教育的靈魂》序)
一個古村落的生態記錄
當梵宇把他這部關於後溝村田野調查的書稿交給我,我閱一遍,真是驚訝。他的工作成果和工作精神大大超出我對他的印象。
應該說,我對他的印象已十分美好。他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啟動之際,特邀赴山西榆次後溝村進行取樣考察的影視方面的專家。那次我們的任務是為即將開始的全國性文化普查製作一本範本性的工作手冊。我們對這本手冊的要求很高,必須嚴格、簡明、規範,特別要強調普查的周密性、詳盡性和對生態的記錄。這些都要在範本上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來。那麼我們這次的取樣考察就首先要做到位。在這個專家小組中,梵宇做得最認真和最執著。大多數學者的調查是一次性的,他卻從此把後溝村當做自己的“親戚家”了。在此後的聯絡中,常常聽說他或是“剛剛從後溝村回來”或是“前些天又去了後溝村”。為了記錄一個人家的喪事或婚事,他會專門跑一趟山西。一次大年夜,他打來電話說他正在大雪覆蓋的後溝村的山上。為了記錄那個古村過年的景象,他夜宿在一座寒冷的破廟裡。這真令我感動!我想,如果我們的文化人對自己的文化都有這樣深切的情懷與責任,就不必擔憂當前這場全球化的狂潮了。我曾把他的一些事情記在文章裡。每當我感到民間文化搶救的艱辛並倍感孤獨之時,就去想想梵宇這些人,想到他們也許正默默在大山或田野中工作呢!漸漸我會覺得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