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方式又和小說、詩歌有何不同?
答:小說常需要散文的片斷,但散文不能有小說的片斷。詩歌不能用散文的語言,散文卻需要冒出詩的句子。
小說中的敘述者常常是虛構的,不是作家本人,所以小說的文字語言常常是虛構的敘述者的個性語言,不是作家本人的語言。但散文的語言只能是作家自己的。再有,在語言之外,支撐小說的是情節,支撐散文的是細節。需要說明的是,散文並不完全排斥虛構。它不能像小說那樣虛構事件和人物,但可以虛構情境與氣氛。虛構不是編造而是一種創造。虛構服從作家內心的需要,同時服從審美的需要。
記:對你影響最大的散文家是?(中外不限,人數一至三名)你最喜歡的他的作品是什麼?你為什麼喜歡它?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關於散文寫作的十個提問(2)
答:作家一:屠格涅夫。作品:《獵人筆記》(豐子愷的譯本)。理由:我們所記憶的人生都是片段性的,好的散文表現在一些好的片段上。這部《獵人筆記》充滿無數好的片段片段而迷人的生活與風景。
作家二:蘇軾。作品:《前赤壁賦》。理由:具有詩性和意。實際上我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散文都具有詩性和意。他們從這種詩性與意出發去感受、昇華與表述生活。蘇軾告訴我們,把生活變為藝術不是在寫作中,而是從感受生活時就開始了。
作家三:魯迅。作品:《朝花夕拾》。理由:審美化的人生意境是一種很高貴的文學性。
記:在文學發展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些作家,一人多面,既是詩人,又是小說家,還兼及創作散文。你怎樣看待這種跨文體寫作的現象?
答:一種體裁或形式只適於表現某一種東西。表達另一種東西,就必須使用另一種文學體裁與形式。文體不應該是作家的障°,只會幫助和成全作家充分地表達自己。
記:如今的散文創作,已突破了主題的單一性,向多主題、變奏和奏曲發展。你認為,這是21世紀散文的創作發展方向嗎?前景如何?
答:是的。如今散文走向自由,它擁有更多可能。但我們無法為散文規定和預測“發展方向”,真正影響散文流變的是生活的改變與時代歷史的變遷,還有讀者審美的轉變。談到我們所期望的散文盛景時,我想,撐起一塊晴天的是傘,撐出一片巨大的散文風景還需要幾位散文大家的出現。
記:這是一個關於讀書的問題。有一座海上孤島,風光秀美,請你去度假半年,在這座孤島上,你衣食無憂,生活富足。但很遺憾,那裡再也沒有其他人與你交流。為保證享有自由的精神生活,你可以帶一本(僅一本)自己喜歡的散文書。
你會帶哪一本書?
答:書名《浮生六記》。
記:為什麼帶這本書?
答:可以反覆地看。似詩、亦,讀來適然,喚起浮想,一字一句都能推敲和咀嚼。中國的文學史,詩的成熟在先,散文在後。散文受詩的影響,頗講究“煉字”,也就是講究單個字的運用。漢語散文之精深也在於此。不像當今散文寫作,一寫一大片,過後記不住。
記:在你已完成的散文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幾篇(僅一至三篇)?為什麼?
答:作品一:《珍珠鳥》。理由:從中可看到自己的追求,即將境界視為上,無論是人生境界還是審美境界。
作品二:《書桌》。理由:許多片斷都是我的。能否用文字表現出內心的面,是我判斷自己散文成敗的標準之一。
作品三:《致大海》。理由:我很少讀自己的散文,但這篇不知讀了多少次,每次讀它的感覺都像又回到活生生的冰心的面前。
作品四:《癸未手記》。理由:為了寫出我在文化普查和田野作業中複雜的感受、體驗與思考,我嘗試將散文、隨筆及學術性的研究文字融為一體。我覺得這種文體恰好為我所用,寫起來得心應手。當然,這隻適合我寫此類的東西。
神筆天書
當我們的手捧到韓美林這部書法鉅作《天書》時,一件中國書法史和藝術史前所未有的作品即已問世。我深知這部作品在書法、繪、文化以及文字史等諸多領域的非凡價值,故而在美林長達一兩年的創作期間,不斷地探詢他的進度與狀態。每次他都給我以振奮。或是大聲說:“已一半了,特棒!”或是“馬上完工,等著來剪綵吧!”
究竟怎樣一部作品使我如此期待?開啟手中這部書吧。成千上萬、千姿百態的古文字噴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