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的東西都擺在貨架上的超超級市場(Hypermarket)也在北京三環路邊開了門臉兒。
對於超市,我的第一態度是非常擁護:不用跟售貨員求爺爺告奶奶,簡直太好了。一向我最怕的就是商店售貨員給臉色。求他等他費得那功夫就別提了。不過如果將心比心,也可以理解:常常為了點兒針頭線腦,讓人家售貨員一次次把東西拿給你看,碰上顧客挑鼻子挑眼的,一耗就是半天。這種事兒,誰長了誰也煩。如今有了超市,東西擺在那兒隨便拿隨便看,到時候收銀機結算,買和賣之間的那一層麻煩都給省去了。
再有,超市帶給人的方便也是沒的說,上了一天的班下來,夠累的了。有了超市,省得為日常生活的一點兒東西走好幾家店,只需逛一次超市就買下一個星期的食品、日用品,省下來的時間多和孩子家人在一起,或出門會朋友,或看電影聽音樂會,或乾脆待著什麼都不幹。總之方便。
方便,和快、省事,這幾個詞一起,已經成了今天消費社會里人們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案的關鍵詞。幾乎是社會各職能部門與服務部門的宗旨。本來也沒錯。
不久前,和公司的法國老闆在國內出差,坐飛機,坐汽車,南來北往。法國人的愛說話和北京人的愛侃是一回事兒。行路中,飯局上,工作下來喝一杯的時候,法國人有無窮無盡的話題。聊的也都和咱們中國人差不多,總之都圍著人和事轉圈兒。一回就說到了超市,我說超市發展快得如雨後春筍,換到法國人,人家的形容是像片片蘑菇。真逗了:都用和吃有關的來形容。難怪不只法國人(知名的有羅曼·羅蘭)稱,在所有的文化中,中國人的跟他們最近,最早熟悉洋人的中國人比如辜鴻銘也說了差不多的話。
這回說到超市,法國人有自己的觀點。他說他不喜歡。超市的優點他也承認,但是他從一個我沒有想到的角度說,超市的出現把小商店小商販擠垮了,這是很糟的事。他津津樂道地對我說日常生活中的小商店如何有意思:“我的麵包鋪”,“我的菜鋪”,“我的藥鋪”,“我的肉鋪”??初聽之下,這法國人真是老闆作慣了,佔有慾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然而細聽下來,一門之見倒也獨特。
法國人說,他始終留戀他住的那條街過去的麵包鋪、肉鋪、菜鋪,沒有超市的時候,一條街上從吃到穿,到日用雜貨,到藥店,一應俱全。尤其讓人喜歡的是:人人交往中的那種關係和那種情趣。每天早上去喝咖啡。擠在酒吧檯前說說早上的新聞;孩子下午放了學,大人領去麵包鋪買個剛出爐的牛角包,孩子們吃,大人們聊;菜鋪的老闆熟悉咱們家,常告訴說什麼新鮮菜上市了,什麼菜味道好;乾洗店,鞋店,小餐館,大家都認識,街上碰了面都打招呼。哪家的孩子今年高中會考,誰家的狗新下了一窩崽,對昨晚的某個電視節目有什麼議論,今夏的休假有什麼旅行打算,話題多了。想起來,是很親切的回憶。
No。2 完美主義者(3)
老闆的一堆小店鋪的故事讓我從一個平常又不平常的角度認識他。一個每年至少1/4時間坐飛機旅行坐頭等艙住五星酒店的世界大公司經理站在地上的時候有這樣平凡的心情,喜歡隔著櫃檯和麵包師傅搭話,大概還是有點可親的味道。
歸納一下這個法國人不喜歡超市的理由:其一,超市之大使人縮減為一部大機器的工作目標,去掉了交流情趣的可能。其二,超市給人灌輸一種荒謬的消費觀念: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注意!”法國人說,“別丟了你自己!”
我們真有可能丟了我們自己。不僅僅是在超市太多的商品面前忘了我們到底要什麼。為了快,方便,省事,我們忽略了滋味兒趣味兒,我們少了短了記憶,我們不自覺地瞧著最快的最新的最時興的,我們不再守著惦記著,我們最後經常丟掉了一些平凡但卻應該永遠保留的生活價值。結果開著好車,住進大宅,出門都是靚女靚仔,人卻沒味道平庸了。
平常的日子裡有一點兒味道,也不必多,該有多好。眼前的大老闆對街裡面包鋪的留戀甚至執著(他還說他寧肯多走路,多花幾個生丁,捨去家門口的超市的麵包而不顧,專程到街區裡僅剩下的唯一一家小手工麵包鋪去買每天吃的麵包)。讓人想到法國人的某些讓人欣賞的東西,儘管他們的毛病有些像中國人的毛病一樣討厭。記得在巴黎有一回在左岸的一個咖啡館。正好剛剛買到一本昆德拉的書。為了延續心裡頭的那份高興,我在酒吧檯前給自己要了杯咖啡享受享受,手底下順手翻閱著還帶著紙香的新書。“喂,你認識那女士手裡那本書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