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絕對挑戰》到絕對挑戰(1)
從《絕對挑戰》到絕對挑戰
——寫在《絕對挑戰》創辦一週年之際
《絕對挑戰》製片人 詹 未
1926年,當英國工程師貝爾德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接收機時,他也許沒有想象到,這個小小的“魔匣”會帶給世界怎樣的改變。
12年後,多愁善感的美國散文作家懷特生平第一次在一個小型電視螢幕上看到了一些閃動的影象後,不無感慨地開始思考“電視”與“生活”之間的微妙關係:“我認為,電視是對現代世界的考驗。我們透過這個嶄新的機會看到了視野以外的事物,從中我們會發現兩種不同的前景:或是破壞安寧,使世人再度陷入煎熬難忍的困境;或是靈光照寰宇,福自天來。電視將使我們屹立不倒或使我們淪落,這是可以斷言的。”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懷特關於電視是福是禍的論斷仍然是專家們討論的熱點,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電視已經的的確確成為了具有空前影響力的傳播媒介,它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們日復一日的電視觀看活動中,電視開始全方位進入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不可估量的影響。
21世紀,各國電視節目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對普通人真實生活進行直接的“干預”。在美國高收視的電視節目《百萬富翁喬》中,一些美國女子在法國度過數週時間,為贏得一個據說擁有5000萬美元財富的單身男子的愛慕,展開激烈的競爭;在電視節目《天鵝》中,在全國徵集12位女性志願者,經歷整容手術,希望得到夢寐以求的容貌,同時在髮型師、化妝師、時尚專家、語言訓練老師和其他生活專家的幫助下,改變自己的形體和舉手投足,最終參加選美競賽;《融合品位》則是幫助新婚夫婦進行居室設計,把具有不同風格和品位的私人物品進行設計和改造,最終讓他們的新居完全變樣;英國的電視節目記錄拍攝相處多年的夫婦,將自己另一半的令人惱怒的習慣曝光;伊拉克電視臺的節目幫助那些房屋被毀的家庭重新修建房屋,為他們提供新的傢俱,所有的費用和傢俱由響應節目號召的觀眾提供……
在失業率高居不下的阿根廷,記者出身的內斯托?伊巴拉主持了一個名為《人力資源》的節目。在節目中,兩名失業者為一個工作職位展開競爭,並由打進電話的觀眾們最終決定誰獲得這個職位。訊息一傳出,立刻引來了種種猜測:“這是已經無奇不有的電視節目所佔領的最後一個領地嗎?”“這樣的節目是不是現代版的羅馬競技場?”首播那一天,人們發現這個節目公開、透明,對參加者抱有良好願望,力求把事後所引發的爭論降到最少。參加節目的兩名失業者因家庭貧困,都急切地需要這份工作,但觀眾只能選一個。這時往往有一個傾向,那就是雖然兩個人都努力顯示他們的工作能力以及對這個職位的瞭解,但實際上被選中的往往是生活經歷更打動人的那一個。
2003年春,北京經歷著歷史上從未有過針對SARS的挑戰,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CCTV-2頻道最佳化改版的步伐沒有停止,我接手了一個職場型別欄目的創辦,從前期調研、論證、策劃到節目形態成型,經歷了七個月的反覆推敲磨合,最終打造出一檔目前尚無確切理論分類的新欄目,這就是2003年10月25日首播的《絕對挑戰》。觀眾們看到了一個找工作的電視範本,參加節目的至少三分之一的選手將節目中的結果帶進了真實的生活:被節目中的招聘方聘用上崗,真實的生活被電視改變。《絕對挑戰》創辦一年來,不僅對那些轉戰南北的求職者、而且也對我們這些媒體工作者,構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絕對挑戰”。
近年來,我國新增勞動力、下崗和失業人口以每年上千萬計的速度膨脹;同時,社會轉型帶來了用人觀與擇業觀的轉變,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和複雜化。在提供就業資訊與服務方面,印刷媒體和網路媒體揚己之長,應時所需,遠遠走在了電視前面。國內現有的相關內容電視節目中,除了一般性的新聞和專題報道之外,大多是淺嘗輒止的創意獎勵或虛擬招聘遊戲,遠未形成強勢傳播效應。電視節目較高的製作成本、嚴格限時的容量與播出方式、傳播的易逝性等等,使它似乎難以廣泛深入地介入到職場實務中去,這與電視觀眾對就業類節目持續升高的期待值剛好形成反比。
在此背景下,中央電視臺要創辦大型職場欄目,首要問題無疑是結合受眾市場需求與電視媒介的傳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