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充滿希望的鼓勵會使他們揚起生活的風帆。

對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要讓今天的孩子成功地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優秀人才,迫切需要調整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孩子成長的環境。

第十二章 父母該丟掉什麼……不健康心態

家庭的建立,不僅預示著一種人際關係的確立,而且預示著一種家庭倫理關係的形成。在家庭關係中,成人是起主導作用的,因而,要改善父母與子女緊張的、不和諧的關係,先要改變我們自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質,先要提高我們自己。

寫在前面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變人。良好的環境可以幫助人成功,惡劣的環境可以使人窒息。

環境是人創造的。家庭環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創造的。寬鬆、和諧的家庭環境,培養的是身心健康、性格開朗的孩子;緊張、壓抑的家庭環境,培養的是有心理障礙、心胸狹窄的孩子。

有一位心理學家精闢地概括了孩子與環境的14種關係,其中有7種不良環境,有7種健康環境。請你對照一下,你的孩子是在什麼環境下長大的。

1.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2.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能。

3.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4.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5.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6.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鉤心鬥角。

7.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存內疚。

8.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會極富耐心。

9.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會充滿自信。

10.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會愛人愛己。

11.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會掌握目標。

12.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會慷慨大方。

13.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會對世界多一分關懷。

14.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會有平和的心境。

家庭的建立,不僅預示著一種人際關係的確立,而且預示著一種家庭倫理關係的形成。在家庭關係中,成人是起主導作用的,因而,要改善父母與子女緊張的、不和諧的關係,先要改變我們自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質,先要提高我們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那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這種“超重的愛”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一方面獲得過多的愛,另一方面又感到壓力過大,過早、過多地品嚐到了人生的不幸、生活的重負和競爭的慘烈。面對一幕幕悲劇的發生,難道我們不應該認真想一想,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是不是適當?我們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科學?我們今天應該丟掉什麼?又應該找回什麼呢?

我想,我們最應該丟掉補償心,找回平常心;丟掉反常心,找回正常心;丟掉虛榮心,找回責任心;丟掉懼怕心,找回保護心。

1.丟掉補償心 找回平常心

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做父母的本應該有顆平常心。因為,生兒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誡過父母們:“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外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與人和諧相處的心理健康的人。鄧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紀偉人,可他卻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平常人。他有一句讓老幼動容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一個偉人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人中人,我們這些普通人,卻又非逼著孩子去當什麼“人上人”不可,這不是害孩子嗎?有了這種心理,對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既科學又冷靜。為了讓孩子當“人上人”,許多家長逼著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學。考試成績稍差,家長便冷眼相待;如果排名靠後,更會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承受著強大的思想壓力,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如此下去,孩子不僅沒有成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沒有志氣的平庸之輩,變成了“人下人”。

培養平常人,要有平常心。

所謂做平常人,就是少給孩子提一些過高的、難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語言講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