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先於許多傳統新聞媒體提供這些照片,是因為幾乎沒有攝影記者剛好處於交通網路受影響的部分(三列倫敦地鐵列車和一輛公共汽車),而靠近交通系統的這些地點,有許多人都有能照相併透過電子郵件傳送照片的手機。業餘攝影者持有相機在場,遠勝事發後派專業攝影人員奔赴現場。
事實顯示,爆炸案後湧現的照片並非業餘級別的傳統圖片新聞——人們所做的遠不止提供劇烈損毀及其嚴重後果的證據。他們拍攝官方告示(“地鐵各段停止運營”)、學校裡張貼的告示(“請不要對兒童提及爆炸案”)、從世界各地發來的支援資訊(“我們愛你倫敦”),以及爆炸案發生後一天內,向恐怖分子表現的不屈服精神(“我們不害怕”,“你們終將失敗”)。Flickr不僅為所有這些圖片提供存放空間,還使之能夠被重複使用——記述這次爆炸案的部落格作者們幾乎能立即採用Flickr上的相關圖片,從而在多種社會性工具間創造合作共生的關係。這些圖片也在Flickr網站上引發大量評論。一位名為“快樂戴夫”的使用者釋出了一幅“我沒事”的圖片,意在知會Flickr上訂閱了他的圖片的朋友們。結果他的評論欄裡收到數十條來自祈願者的評論。那幅“不要對小孩子講”的圖片則觸發有關如何同孩子談論恐怖主義的討論。像Flickr這類工具的基本功能改變了群體行為的舊法則,從“先集中再分享”轉變為“先分享再集中”。人們透過照片發現彼此,之後聯結起來。
2004年底,由印度洋海嘯引起的大破壞發生後,各種見證紀錄的廣泛傳播中,也出現過類似變化。海嘯發生後的數小時內,網路上即出現數十張照片顯示遭襲的各個地區,數日內這些照片達到上百張。正如倫敦爆炸案一樣,海嘯發生時幾乎沒有辦法將攝影記者送抵現場,然而這裡的問題還不僅是反應速度,還有破壞的範圍——13個國家都受到了影響。同樣,正如倫敦爆炸案後發生的,照片並非僅用以舉證——人們開始上傳失蹤了的親人和愛人的照片,多個部落格開始聯合釋出照片為人們轉移住地提供幫助。在標記為海嘯的照片中訪問量最多的是關於一個失蹤的兩歲男孩。照片最初出現的時候,還包含有關搜救的聯絡方式,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它轉變為頻繁的紀念,觀者在照片下發表了數百條留言表達支援或為他禱告,許多留言者甚至在數月後再度訪問並透過留言互相交談。數月以後,當小男孩的屍體最終被發現和確認,一些人在Flickr上釋出了這個悲傷的訊息,圍繞著這張照片形成的群體釋出了哀悼和慰問遇難者家人的資訊,而後慢慢散去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2章 分享是機構困境的解藥(6)
Flickr還為全世界提供了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的圖片記錄。政變開始後,軍方很快對媒體報道實施了限制,然而他們沒有(或者沒能)對全國民眾實施同樣的限制。因此,許多最早浮出的有關坦克出現在總理府門前的照片,都是由個人用普通數碼相機拍攝並上傳的,並可以透過相應標籤(曼谷、泰國、軍隊、政變)檢索到它們。這些人中就有埃麗薩拉·徹拉邦斯(Alisara Chirapongse),她是一位迷戀時尚的大學生,網名“gnarlykitty”。她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釋出了政變的照片,並對軍方推翻他信政府的原因和直接後果持續發表評論。當軍方宣佈他們意欲控制傳播領域並禁止公眾發表政治言論時,她的日誌馬上跟進了這一話題:
這個法律帶給我們一個小小的新變化,就是新聞審查制度被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準政治*,不準談論政治,當然也不允許對這個無聊的政變發表任何觀點。(噢,我是不是剛剛那樣做了?)
埃麗薩拉釋出了維基百科(Wikipedia)的連結——一個網民協作編纂的百科全書,當時它成為有關這個軍事政變各種突發新聞的集散地(如今,這些在維基新聞似成家常便飯)。她還向自己的讀者介紹了有關恢復言論自由的請願和擬議中的示威。她後來參加示威並拍下了照片。
此後,政變的最初混亂逐漸為新的常態所取代,埃麗薩拉也迴歸到她迷戀時尚的學生生活。她是這麼解釋的:
這個部落格是我的私人部落格,我會寫涉及我的生活的事情,還有我所喜歡的東西。因為我生活在泰國曼谷,很自然我有時會在部落格裡寫到它。因此,我對於政變所寫的這些部落格也只是對於我的國家裡目前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的日誌而已。
那篇日誌的餘下部分則是有關她在俱樂部裡度過的一晚,隨後的那篇則是講她多麼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