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人打獐獵鹿、捕魚摸蛤,欲盛備酒醪款待之。他又親自出海,鼓樂喧天得迎接陳璘。兩軍會師後,舜臣命人犒賞天朝官兵。將領以下皆喝得酩酊大醉,陳璘自然大喜,與舜臣酒逢知己千杯少,痛飲數盞。
一日,倭船再次入侵,又被舜臣擊敗,斬賊首四十餘級。上報戰功時,舜臣也將陳璘算在裡面,陳璘心中暗喜。看來舜臣不僅會打仗,也頗通人際關係之奧妙,是否是吸取此前與元均合作時的教訓?這就不得而知了。總之,陳璘對舜臣頗為欣賞,凡有事與其外出,二人皆並轎而行。見天朝都督已視其為自己人,舜臣便下令約束明軍與鮮兵,不可侵犯島中居民,倘若有拿百姓一縷者,皆綁來杖責,島中由此肅然。雖然將自己手下官兵也作了約束,但舜臣乃自己哥們兒,陳璘當然是順著他了。陳璘在給李昖的書信中稱:“統制使有經天緯地之才,補天浴日之功,蓋心服也”。呵呵!舜臣此計甚妙呀。
卻說南下倭軍已平定慶尚、全羅二道,眾倭酋商議由島津義弘管理慶尚道,小西行長經略全羅道,並於二道出榜安民。鍋島直茂受命管制茶原、鹹安、昌原、互寧,也出榜安撫百姓,勸課農桑。
十月,麻貴遣李如梅突襲星州。如梅乃應邢玠所請,被明廷升為署都督僉事,充御倭副總兵,赴朝鮮策應。鎮守星州的乃倭將筑紫廣門、毛利秀包等,守軍寡不敵眾,倉皇逃出城外。山口正弘聞訊,由谷城出發,接應星州敗兵而回。
身處遼東的邢玠遣兵分守鴨綠江、臨津江、青川、嘉山江等河流,董漢儒屯義州,尚應宮屯平壤,又派細作四處放風,詐稱明廷正調南北水路大軍七十萬不日入朝,福、廣、浙、直水兵欲直搗日本。
另一方面,倭軍自稷山、青山戰敗,又兼鳴梁海戰失利,銳勢大減。漢城乃八道之中心,東隘為烏嶺、忠州,西隘乃南原、金州,中間道路相通。漢城附近皆大江,寒冬將近,倘若涉水過河,人馬恐凍死不計其數,倭將太田一吉建議:不如暫且引退,待來年春陽時節再一鼓作氣攻佔漢城;現在冒寒而進,徒死無益。於是,倭軍不敢向前,開始收縮兵力。行長奔距漢城六百里處的井邑,清正屯距漢城四百里處的慶尚道。
十一月,時值寒冬,倭軍焚捨棄寨,開始退守釜山沿路一線。退卻中,倭軍一路蹂躪所佔三道,所過之處皆焚燒民舍、殺戮百姓,凡捉到的朝鮮人皆割去鼻子,以洩其憤。撤退後,倭軍分兵駐守沿海各個要塞,連綿千百里,首尾連環相救,且以便漕運,其部署如下:
泗川島:島津義弘、島津忠恆父子
南海(泗川以北五里):立花宗茂、有馬晴信、大村嘉前、松浦鎮信
南海至唐島二十餘里間:據要塞列戰艦防守
竹島(唐島以北十里):鍋島直茂
梁山(竹島以北四里):黑田長政
釜山(梁山以北八里):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
蔚山(經釜山以北十四里的西生浦,再北走二日裡程):加藤清正
順天(蔚山以北):小西行長
蔚山乃釜山北部要隘,諸倭將商議後決定加固蔚山城,據其要害便舟來往。
由於明朝內部各地人馬協調不便,導致邢玠籌措軍隊效果不佳。很多本來答應到遼東會合的部隊,卻遲遲不到,而招募新兵,又一時無法訓練,真是兩難。十一月中旬,千辛萬苦湊足軍隊的邢玠終於渡過鴨綠江,其所調宣、大、延、浙之兵四萬餘人一併開至朝鮮。甫至漢城,邢玠便召開軍事會議,討論進剿倭巢,會議結果乃兵分三路:
左路:主將李如梅,部將盧得功、董正誼、茅國器、陳寅、陳大綱
中路:主將高策,部將祖承訓、吳惟忠、頗貴、李寧、李華龍、柴登科、苑進忠
右路:主將李芳春、解生,部將牛伯英、方時新、鄭印、王戡、盧繼忠、楊萬金、陳愚聞
東西策應:主將楊鎬、麻貴,參將彭友德、楊登山、擺賽、張維城
進攻路線為:自忠州、馬嶺向東安,趨慶州,專攻清正所守的蔚山。為防順天、釜山增援,特令中路兵馬近宜城,東援兩路人馬,兩扼援倭。又從三路中抽兵一千五與鮮兵配合,由天安、全州、南原而下,大張旗鼓得佯攻順天等處,以迷惑、牽制行長。
臘月裡,邢玠搞了一個盛大的會兵儀式,他登壇祭告天地,犒賞三軍。會後,楊鎬、麻貴統率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南下,邢玠則留守漢城。耶!大反攻開始了,給鬼子點顏色看看。
臘月二十,三路大軍會師於慶州,開軍事會議討論攻打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