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創造資源;出發點錯了,有再多的資源也可以浪費掉。有意思的是,自身佔有資源較少的企業往往憑直覺認識到這一點,而較大的企業因為充滿了自信或自大,往往忽視了這個重要的出發點。這其實與我們常聽到的做人的其他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企業戰略的出發點在客戶身上,它的邏輯起點必然包涵社會和道德的因素。起點準了,方向才會正確,才可能做到基業長青。
那麼,那些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是如此確定企業戰略的嗎?我們不妨看一看。
提起中藥,首先映入大多數人腦海中的,便是“同仁堂”三個字。自1669年(清康熙八年)創立以來,三百多年間,同仁堂從寧波到北京、從走街串巷賣藥到1723年開始貢奉八代皇帝用藥,從小小的“樂家老鋪”到赫赫有名的“同仁堂”,經歷過數不盡、道不完的風風雨雨。2004年時,同仁堂的資產總額達63億元,銷售額逾50億元,實現利潤億元。目前,同仁堂銷售終端網路遍及海內外,擁有分店、連鎖店、店中店四百多家,在1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合資公司及門店17家。
在這塊輝煌不衰、如日中天的金字招牌背後,愈久彌堅的乃是它“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理念,是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堂訓,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信條。遠者不提,單就在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面前,在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