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糧籌款。
游擊隊在石樓縣縣長家炕裡挖出六大罐銀元,葉劍英悉數運回後方,用作紅軍的經費。
在東渡黃河,與敵軍的艱苦作戰中,葉劍英領導的中路軍兵力雖然不多,但他果敢機智,巧於用兵,吸引和鉗制晉軍主力,圓滿地實現了軍委的戰略意圖,受到毛澤東的讚許。
鑑於全國抗日形勢的發展和晉西敵情變化的態勢,中共中央決定於5月上旬,將渡河東征紅軍全部撤回河西,結束東征。
葉劍英率部最後西渡回師,勝利完成了東征任務。
這次東征作戰雖然只有75天,但戰果輝煌,消滅國民黨軍約7個團,取得了強渡江河作戰的重要經驗,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晉綏軍被迫撤回山西,打擊了蔣介石、閻錫山的反動氣焰,使陝北革命根據地得到恢復和發展。
紅軍吸收新兵約8000人,籌款30餘萬元,並在山西20多個縣開展了群眾工作,宣傳了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使剛剛立足於陝北的紅軍在政治上軍事上由被動轉入主動,並增強了經濟實力。
紅軍回師以後,蔣介石仍然堅持其“剿共”政策,調集軍隊準備對陝甘根據地發動新的“進剿”。
在根據地東北面,蔣介石的嫡系湯恩伯和渡河入陝的閻錫山晉綏軍聯合對付紅軍,採取堡壘政策,步步進逼。
在根據地西部,蔣介石將寧夏馬鴻逵、馬鴻賓的一部,部署於陝甘寧邊界地區,防堵紅軍西進。
面對敵重兵壓境,中共中央決定組成西方野戰軍向國民黨軍力量薄弱的西部出征,以鞏固和發展陝甘根據地,擴大紅軍,爭取西北抗日力量的聯合。
葉劍英在西北軍委參謀部,積極參與了西征戰役指揮。
當時盤踞在寧夏境內的馬鴻逵、馬鴻賓部憑藉一些厚實堅固的“土圍子”阻止紅軍西進。
為了炸燬“土圍子”,葉劍英致電在西安的李克農等,要他們設法從國統區購買硝藥。
同時動員部隊能工巧匠自己動手製造炸藥。
他在駐保安的總部機關和直屬隊大會上進行動員,希望凡在家熬過硝、做過炸藥的同志,都積極報名參加,並從總部抽調人員到盛產硝土的一軍團所在地寧夏豫旺堡,組建一個小型制硝“工廠”。
經多次試驗,終於製成了雪白的純硝,再在硝中加上其他成分,製成炸藥,送到前線。
前線指戰員用這些炸藥,摧毀了敵人許多“土圍子”。
二、密赴蟠龍,開展東北軍統戰工作
由於中共中央在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中大力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西北抗日形勢有了轉機。
葉劍英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在參與指揮作戰的同時,以很大精力投入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統戰工作。
葉劍英的非常之路 第四篇(3)
東北軍1935年入陝時有5個軍1個師,號稱20萬人。
在東北軍中,潛在著由來已久的抗日反蔣的積極因素。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盲目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棄守東北,入關流亡,蔣介石驅之###,陰謀“借刀殺人”,在內戰中將其消滅。
東北軍在被迫與紅軍作戰中,被殲滅3個師,損失嚴重。
蔣介石非但不給補充,還取消了幾個師的番號。
東北軍官兵此時流亡關內,背井離鄉,懷念故土,厭惡內戰,不願當亡國奴,迫切要求打回老家去,同時又深受蔣介石嫡系軍隊的歧視,反蔣情緒日益高漲。
家仇國恨集於一身的張學良,受到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和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早有抗日救國、收復失地、報仇雪恥的要求。
為了推動這種有利形勢,1936年1月下旬,黨中央決定釋放直羅鎮戰役中被俘的東北軍團長高福源,並要高為紅軍與東北軍開展和平談判進行聯絡。
當時,對東北軍俘虜的管教工作統由葉劍英負責。
高福源在紅軍中生活兩個月期間,葉劍英耐心地開導教育他,向他分析抗日救亡的形勢,告訴他蔣介石利用東北軍、西北軍打紅軍,實際上也是企圖消滅這兩支隊伍,讓他回去勸告張學良,都是中國人,不要自己打自己。
高回去後,勸張聯共,努力做統戰工作。
為了推動統戰工作,1月25日,中共中央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聶榮臻、劉志丹等紅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