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劉備之所以對諸葛亮說“善”,不是因為諸葛亮“一語點醒夢中人”,而是《隆中對》的某些內容正合劉備之意。而且,那些“正合劉備”之意的話,也只佔《隆中對》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說,《隆中對》中的亮點並不多,其更多的內容是紙上談兵。
易中天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從此他有了一個能夠讓他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的總設計師。”遺憾的是,劉備從沒有把諸葛亮當作“總設計師”。看看後來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任務吧:不是賦稅徵收、徵召新兵、後勤運輸,就是起草文書、執行刑律或肅清“內敵”。這與“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根本無一點關係。
易中天說:“事實證明,後來形勢的發展,也完全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因此史家評論說,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甚至有人認為是‘未出隆中,已定三分’。”事實上,後來形勢的發展並不像易中天說得那樣“完全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倒可以說是完全出乎了諸葛亮的意料之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兩項最重要的軍事主張,一項是“東和孫權”,一項是“橫跨荊、益”。但諸葛亮沒有想到,孫權也想佔有荊州。如果劉備非要攻佔荊州,未來肯定會和孫權發生衝突。也就是說“橫跨荊益”是和“結好孫權”相矛盾的。多年以後,劉備、孫權因荊州問題而明爭暗鬥,關羽為此還丟了性命。這一點更是諸葛亮始料未及的。
當然,孫權對荊州感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