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論據卻是根本說不通。比如他說,如果諸葛亮投靠曹魏,必定比司馬仲達更受重用。而我們已經知道,曹叡與司馬仲達之間默契程度,根本就是諸葛亮與劉備所無法比擬的。
(《三國志注》:臣松之以為魏略此言,謂諸葛亮為公威計者可也,若謂兼為己言,可謂未達其心矣。老氏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賢達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諸葛亮之鑑識,豈不能自審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苟不患功業不就,道之不行,雖志恢宇宙而終不北向者,蓋以權御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傑,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豈其區區利在邊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謂“鵾鵬已翔於遼廓,而羅者猶視於藪澤”者矣。)
袁孝尼說:“張昭向孫權推薦諸葛亮時,諸葛亮不願意,而且還說了‘孫權肯定會對我很好,但卻無法發揮我的全部才能。’”。裴松之對袁孝尼的話很有意見,他說:“袁孝尼這個人一向敬重諸葛亮的為人。怎麼這次卻說出這樣一反常態的話來?劉備、諸葛亮君臣相遇,是當時少有的佳話,別人哪能輕易離間得了他們之間的感情?難道孫權發揮了諸葛亮的特長,諸葛亮就會翻臉不認劉備了?這個肯定是不可能的。連關羽那樣的人都能身在曹操而心在劉備,總不能說諸葛亮不如關羽吧?”
。。
第二十七篇 諸葛亮怎樣走上神壇?(4)
事實上,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度,並不像裴松之想象的那樣高。而諸葛亮的功名之慾也不像裴松之說的那麼少。
(《三國志。諸葛亮傳》引《袁子》曰:張子布薦亮於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臣松之以為袁孝尼著文立論,甚重諸葛之為人,至如此言則失之殊遠。觀亮君臣相遇,可謂希世一時,終始以分,誰能間之?寧有中違斷金,甫懷擇主,設使權盡其量,便當翻然去就乎?葛生行己,豈其然哉!關羽為曹公所獲,遇之甚厚,可謂能盡其用矣,猶義不背本,曾謂孔明之不若雲長乎! )
《魏書》曾經說:“諸葛亮糧盡勢窮,憂憤嘔血,燒營逃走,半道上病發而死。”應該說這段話有真有假,但裴松之卻一古腦全盤否定了。他說:“諸葛亮駐紮渭水之濱,魏軍藏著不敢應戰,雙方勝負未分。說諸葛亮嘔血,只不過是把諸葛亮的自亡誇大化了。憑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豈能為司馬仲達而嘔血?這簡直是個笑話嘛。”
(《三國志。諸葛亮傳》引《魏書》曰:亮糧盡勢窮,憂恚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臣松之以為亮在渭濱,魏人躡跡,勝負之形,未可測量,而云歐血,蓋因亮自亡而自誇大也。夫以孔明之略,豈為仲達歐血乎? )
事實上,諸葛亮的病亡的確是因為工作壓力而引起。而他的工作壓力又來源於哪裡?自然是少不了司馬仲達給他帶來的麻煩了。
因素之四,歷代帝王的扶持
儘管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比較欠缺,但他具有忠君和勤政的優點,所以他也便成為歷代帝王大力扶持的學習楷模。
(一)劉備對諸葛亮的欣賞
從諸葛亮發表《隆中對》時起,劉備就非常賞識諸葛亮。儘管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闡述並不高明,但他卻鼓舞了劉備的信心。諸葛亮誇劉備“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併為劉備描繪了一幅美好畫卷:“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對劉備“帝室之胄”政治資本的這種見解,正中劉備下懷。所以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劉備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
諸葛亮為劉備打理行政,很喜歡強調忠君思想和論資排輩。這一點深得劉備的讚賞。諸葛亮揭發彭羕有野心,劉備就開始疏遠彭羕,並將其派往偏僻之地。彭羕酒後胡言,被諸葛亮抓住把柄而送進監獄,彭羕百般辯解也無濟於事,最後竟然被諸葛亮誅死。法正對諸葛亮的行為有意見,但卻對諸葛亮沒辦法。原因是諸葛亮以維護封建禮儀秩序而自居,他的忠君意識正是劉備所需要的。
從劉備自封漢中王,到劉備自建國號而稱帝,諸葛亮都是最積極的支持者。特別是劉備稱帝,諸葛亮是最堅決的倡議者。他還給劉備講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