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楊戲
這段話出自梓潼太守楊戲的《季漢輔臣贊》,該書通篇為歌功頌德的內容。在此讚美諸葛亮也就不足為奇。
因素之三:歷史學家的曲筆偏袒
後世研究諸葛亮,資料主要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裴松之則大量引用了習鑿齒的《漢晉春秋》。陳壽、習鑿齒、裴松之這三位歷史學家,恰恰對諸葛亮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曲筆偏袒。
(一)陳壽對諸葛亮的曲筆偏袒
傳統觀點認為,《三國志》作者陳壽尊魏為正統,所以不會從美化諸葛亮的角度來綁架歷史。唐朝房玄齡則認為陳壽貶低了諸葛亮的才華,他在《晉書。陳壽傳》中說:“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馬謖被諸葛亮誅殺,陳壽的父親也被施以髡刑。另外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平時比較輕視陳壽。所以陳壽為諸葛亮立傳時,說諸葛亮不擅長將略,缺乏應敵之才。”
(《晉書。陳壽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
當然也有人認為,《三國志》對諸葛亮不吝溢美之辭,所謂陳壽貶低諸葛亮的說法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更多的人認為,陳壽不計前嫌,能讚譽一個處罰了自己父親的人,說明陳壽“有良史之才”, 也說明《三國志》是信史。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十七篇 諸葛亮怎樣走上神壇?(2)
在我看來,《三國志》算不上什麼“信史”,陳壽對諸葛亮的描述也並非客觀。而且,陳壽還是第一個綁架諸葛亮、拔高諸葛亮形象的史學家。
沒錯,諸葛亮是懲罰過陳壽的父親。但陳壽之父所受的髡刑,是一種剃髮之刑,一種象徵性的懲罰措施而已,這根本無法與司馬遷所受的宮刑相提並論。在古代戰爭中,軍敗治罪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曹操就曾頒佈過“軍敗抵罪”的法令。街亭失手後,蜀漢前鋒馬謖被諸葛亮處死,作為參軍的陳壽之父僅僅被處以剃髮之刑,可以說是被輕判了。從這一點來講,陳壽應該感激諸葛亮才是。所以他根本不會由此而貶低諸葛亮。從《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大量的溢美之詞可以看出,陳壽的確是粉飾了諸葛亮的業績。
《三國志。諸葛亮傳》全文6000多字,記述諸葛亮事蹟的僅有2000來字,而諸葛亮的言論和陳壽本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就有3000字的篇幅。也就是說,有關諸葛亮的記述缺少“乾貨”,水分很大。這與《三國志》對曹操、孫權等人的記述不同。《三國志。魏書》記述曹操,以及《三國志。吳書》記述孫權時,均是以記事為主,言論極少,評價更少。
而陳壽對諸葛亮的讚譽,也總是無證可查。舉例說明,陳壽認為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但實際上,諸葛亮手下的冤獄並不少,死人是無法表達自己惡怨的,所以“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的論斷是不能成立的。
街亭一役後,諸葛亮不顧眾人反對而斬殺馬謖,引起很多人反對。有個叫李邈的大臣就認為,諸葛亮有反心。當諸葛亮死後,李邈就對劉禪說:“諸葛亮功高蓋主,總讓人擔心,所以諸葛亮的死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儘管李邈被劉禪誅殺,但李邈對諸葛亮的抱怨,卻證明陳壽給諸葛亮所戴的“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的高帽子是錯誤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陳壽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楊戲傳》:建興六年,亮西征。馬謖在前敗績,亮將殺之,(李)邈諫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失亮意,還蜀。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李)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