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大部分領地,這些領地已經不屬於劉表。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想強調劉表與劉琦的傳承關係,意在淡化荊州已不再屬於劉表的事實。劉琦為無能之輩,劉備並不想把荊州交給劉琦,而是希望透過劉琦的名號來真正地掌握荊州。說白了,劉琦就是劉備為拒還荊州製造的“藉口”而已。而劉備的這些小動作,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夠名正言順。所以他從來沒有說過這荊州就是屬於自己的。反而不斷向東吳表態“將來我一定歸還荊州。”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赤壁之戰勝果歸屬孫權是“江東和談”的主基調,這個基調是劉備那些小動作所無法動搖的。
易中天之所以錯誤地得出了荊州應屬劉備的結論,是因為他的目光僅僅侷限在劉表——劉琦——劉備這個所謂的傳承關係上,而忽視了這個傳承早已被“劉琮降曹”所打破的事實。所以,易中天在論述“借荊州”時,其邏輯非常混亂。易先生一番長篇大論下來後,連他自己也沒搞明白,既然荊州應該屬於劉備,可為什麼劉備還要答應今後會把荊州歸還給孫權呢?
誤讀之二:魯肅的話沒道理
在魯肅與關羽的談判會議上,關羽被魯肅駁得啞口無言。但易中天先生說,魯肅的話沒道理。他說劉備“借荊州”時並非“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其實,沒道理的是易中天先生。魯肅是何等人也?一番“沒道理”的話又怎能讓關羽“無以答”呢?魯肅又何曾說過劉備之“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是發生在“借荊州”時?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劉備的“軍敗遠來”是發生在“江東和談”之前。但易中天先生非要篡改魯肅的原話,結果把魯肅搞成了一個很弱智的形象。
誤讀之三:借少還多
易中天還說,孫權索要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也不是東吳的,是劉備打下來的,根本不應該還給孫權。易中天以反問的語氣責難孫權:“難道向你‘借’了南郡,便連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也都是‘借’的了?”在這裡,易中天又一次低估了孫權和劉備的智商。孫權何曾說過“你劉備借了南郡,就說明你也借了南三郡”之類的話?如果孫權真這樣強詞奪理,劉備難道就不會據理力爭?還用得著三番五次在劉備面前支支吾吾打馬虎眼嗎?
第九篇 荊州迷惘(7)
劉備親自打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這的確沒錯。但劉備赴京口借地在前,出兵南三郡在後。也就是說,劉備是在徵得孫權同意後才進兵南三郡的。所以,這南三郡依舊是“借”的。
易中天先生之所以錯誤地認為,劉備打下的南三郡應屬於劉備,是因為易先生根本沒有考慮到劉備赴京口的目的何在。
誤讀之四:孫權同意劉備“領荊州牧”
易中天說,劉備表孫權為車騎將軍,孫權也同意劉備“領荊州牧”。但我們查遍三國曆史資料,也沒有發現孫權曾同意劉備“領荊州牧”的事情。
根據歷史記載,劉備是向孫權提出過要都督荊州,但劉備並沒有同意。《三國志。魯肅傳》曰: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也就是說,劉備向孫權請求管理荊州,但孫權方面大多數持反對意見,只有魯肅提出了一個方案:借之。這個“借之”是借什麼呢?當然是借土地給劉備的意思,因為接下來的記載文字是:“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如果這樣的話,魯肅所提出的方案,並不是同意劉備任荊州牧,而是提出暫且將荊州的一些土地借給劉備。
《三國志。吳主傳》是這樣描述的:權以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這裡的確有易中天所提到的劉備表孫權為車騎將軍的事,也有劉備領荊州牧的事,但恰恰沒有孫權同意劉備‘領荊州牧’的事情。看來,是易中天非要孫權同意的。
南郡屬於荊州,孫權剛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又怎能同意劉備“領荊州牧”呢?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琦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也就是說,劉備這個“荊州牧”是自封的,孫權並沒有同意。
孫權不僅沒有同意過劉備“領荊州牧”,而且對劉備“領荊州牧”的行為非常害怕,他擔心照這樣下去,劉備以後恐怕不會歸還荊州之地了。正如《三國志。先主傳》緊接著所記載的那樣:權稍畏之,進妹固好。也就是說,為了預防劉備不歸還荊州,孫權不惜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易中天沒有想到這一點,他反倒自作聰明地認為:“劉備得到了荊州七郡中的四郡,雖然是最窮的四郡,也讓孫權逐漸不敢小看(權稍畏之),這才‘進妹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