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在一個地方,從來沒出過遠門,就會“孤陋寡聞”。一個學生只生活在校園和家庭之間,就可能習慣“閉門造車”,成為不適應社會的“溫室裡的花朵”。一個人的一生只能習慣一種單極的人文背景,很可能就會形成一元化的思維,變成“樹挪死,人挪也死”。

行路,打破的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文化價值體系之間的圍牆,有助於成就自己的開放式人生。對於學生來說,必須要學會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的時間,出外實習和打工,或者出外旅遊,見識世面。尤其對小城市出生和小城市讀書的學生來說,出遠門更有必要——假如你不希望自己未來也在這個小城市。

讀書和行路向來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兩者結合在一起也就是遊學。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一向追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遊學。自有私學以來,就有孔子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增進學識,開闊視野。古代意義的“遊學”,其實相當於今天的留學。荀卿為趙人,先後就職於齊、楚兩國政府;韓非子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求學於荀卿,後來求仕於秦;這都算得上當時的出國學習和跨國工作。古人在“求學”和“行路”中所需要付出的犧牲、成本、毅力,是今人所無法比擬的,但尤其是在有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幾乎所有成就非凡者都是敢於“行路”甚至不惜“跨國”的英雄,從商鞅、吳起、孫臏到張儀、蘇秦等。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2章 視野開闊(10)

與東方人多在成年後遊學不同的是,因為古代西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他們的精英自古大都在少年時即開始遊學。像亞里士多德11歲時即外出求學,他一邊學習,一邊周遊,掌握很多書本外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