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素養”……最終,也因為獨立和自立,使他更加自信地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我很慶幸我經歷了那麼多磨難。如果當初一帆風順,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獨立”和“自立”,其實是任何一個成年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按照法律規定,成年人就是年滿18週歲具有完全民事責任的人,這包含兩個要素:從生理角度上來說滿18週歲,可以自立謀生;從公民的角度來說,成年人必須獨立,能夠自己判斷、選擇、負責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能承擔完全民事責任。
但是,法定不代表現實,而且僅僅只是生活的獨立和自立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獨立的思想和自立的個性,進而把獨立變成獨到、獨特、獨秀,把自立升華成自強。
潘傑客初到美國為什麼會被看不起?
我曾在北京華商會做過兩年會長,華商會的監事潘傑客曾有一段經歷讓人印象深刻。潘傑客的人生事業非常開放,他做過國家建設部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當過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還創業當過老闆,也做過職業經理人。但是,據說他初到美國時,卻被身邊的同學所看不起。
那是潘傑客剛去美國的事,他住在美國的父母家裡,吃、穿、用都依賴父母。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這再習以為常不過了,因為潘傑客剛來美國,什麼都不熟悉,也沒有工作,還語言不通。但是,潘傑客晚上去英文夜校補習外語時,只讀了一個月,卻發現周圍的同學都歧視他。這些人也不是什麼正宗的美國人,都是剛剛去美國的第一代移民,但就是看不起他,並且孤立他。
“我特別驕傲地跟人說我和父母住在一塊,因為我父親是康奈爾大學畢業的,英文特別好,我還說我父親教我英文。結果這些同學就對我不屑一顧,說我們也英語不行,可我們一天到晚一樣能打工然後到夜校讀書,我們和你在一起學習,你竟然還有優越感?你都是靠別人啊!”
最後,潘傑客不得不改變自己:“就這種感覺,我覺得被他們孤立。所以我在家裡住了三個月就出來了,出來住紐約的地下室,因為地下室便宜,並且還在快餐店送外賣養活自己。如果這個時候我再要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幫助,是一種恥辱,因為美國的文化18歲就開始靠自己,我那時候30歲了,所以我必須靠自己。”
這樣來看西方有些國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們淡化家庭之間互相依附的關係,培養孩子獨立、自立的意識和能力,個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觀的體現;另一方面,他們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權,實際上也就尊重了孩子的基本權益,並引導孩子養成這樣的價值觀,這正好又構成他們法治社會的公民基礎——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權物化出來就是公共秩序、社會公德、公共法律,正如中國的古話“大義在,而親滅”。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3章 擁有自信(10)
人們還常有一種誤解:獨立和自立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和指導,不需要依賴別人。實際上,這也是種一元化的觀點。
自立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是強調自主,不成為他人的附屬物。獨立也不意味著排他性或者封閉性,不去學習和借鑑成功者,只是強調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從務實的角度來說,成功者因為成功,往往擁有一定的資源,包括人際關係、行業資訊、商業機遇等等。只有進入他們圈子的人,才有可能接觸那些資訊和資源,從而得到改變自己的機會。要想成功,我們當然需要與別人合作,需要學習和尊敬優秀者,需要認識一些“貴人”。但這不是為了成為優秀者後面的“跟屁蟲”,而是將其當作“參照物”,再造自信,幫助自己變得更強。
優秀者雲集讓張亞勤再造自信
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張亞勤加入歐美同學會商會2005委員會,我是推薦人。張亞勤曾多次提到求學科大是他少年時代最重要的時光之一,因為科大幫他“再造了自信”。
張亞勤是山西太原人,12歲以數學滿分的成績考入科大。當時,張亞勤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但報到的第一天,他一打聽,發現對床同學的分數比他們山西省狀元還要高出30分,後來又來一個江西省狀元,又高出他們山西省狀元40多分。
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成長,張亞勤迅速意識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同時精英匯聚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再造自信”。這種自信不同往常:以前是一個小地方的自信,現在這種自信,基點已經不知道高出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