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行動力的四大基本要素:
――正確的方向;
――把握住機會;
――關鍵的細節;
――堅持到最後。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7章 不斷創新(1)
——開放式人生的核心能力
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必須尋找他們想要的機會,如果尋找不到,他們就必須創造機會。
——英國作家蕭伯納
不重視創造力的封閉式教育
美國暢銷書《不同凡響的創造力》的中文翻譯者洪蘭曾這樣講敘自己孩子的經歷:
“1991年我回臺灣教書,我的孩子插班去讀小學三年級。第一次月考時,滿堂紅,全部不及格……原因是我發現標準答案非常死板,完全不讓孩子有想象的空間。例如自然科的考卷中有一道問題:蚯蚓喜歡生活在①沙灘②大樹下③菜園裡④水溝中。標準答案為③菜園裡,但事實上任何陰溼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蚯蚓。我兒子選了②大樹下,因為我們在美國的家後院有棵水蜜桃樹,大樹下也真的有無數的蚯蚓在那裡鑽動。”
“孩子做題目,每次都想找捷徑,嘗試新的方法。對標準答案他也很不能接受,常去找老師爭辯,最後的結果是老師不喜歡他,同學也不喜歡他,上學變成很痛苦的事。他開始逃學,發展成身心症,一上學就生病,不上學就好好的,鬧了很多年,最後回到美國學校上課才解決。”
因此,洪蘭對東方傳統教育感到特別憂心:“在大學課堂上,我常對大學生的被動與聽話感到驚訝,現在我知道其來有因;他們從小就被訓練成這樣,只有熟背標準答案的人才能透過層層考試的關卡,進入大學就讀。每次看到埋頭猛抄筆記,對老師的話全盤通收,對書本的看法更是深信不疑,我就感到很憂心……”
唯有創造,才能實現人生跨越
人類失去創造力,世界將會怎樣?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
歷史上,那些備受讚譽的成功人物,哪一個不是因為他們對人類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最傑出的政治家永遠是能夠撥亂反正開創新局面的人,而非只能夠守成者,譬如開創和推動中國改革開放新局面的鄧小平;最著名的科學家也永遠是那些改變整個世界發展的人,如瓦特和愛迪生;最偉大的藝術家也總是那些能夠創造一個全新藝術世界和藝術價值觀的人,如魯迅使雜文成為一種文體;最令人激動的企業家,也總是那些能夠白手起家創業,進而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人,如比爾·蓋茨。
創造力正是人類最令人著迷、也最為偉大的能力。人之從猿進化到人,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如今,我們所面對的未來世界,也是一個充滿動盪和競爭的多元化開放社會,你不再被強行“計劃”成某行某業的一顆“螺絲釘”,但是要想獲得人生的自由發展,就必須依賴自身創造出一個局面。
開放人生,正是要使你從時代的侷限和客觀環境的限制中解放出來,從自我的視野和知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一個能不斷迎接挑戰、開創人生新局面、進而自主命運的創造型人才。
美國和日本對創造力開發的重視
當前世界最發達的幾個國家,在人才培養上都把創造力開發當成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來抓。美國20世紀70年代就在大學普遍開設創造性思維訓練課程,同時也把中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納入課程結構中,設定了思維技法、創造技法、創造活動三門課程,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力,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想象,引導學生勇於創造。
日本同樣將人才創造力的開發,普及到了學校、政府機關、軍隊和企業。在1982年的國策審議中,日本作出了“開發日本人的創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紀的支柱”的決議,把開發國民創造力作為基本國策來執行。
競爭優勢的秘密就在於創造。正如畫家筆下的世界,一張紙、一支畫筆,基本顏色永遠只那幾種,無非是線條和點的組合,每個元素都沒有新的發明,但是因為畫家的創造力,它就能具備無限的藝術價值。再如同樣的布料在不同的裁縫和設計者手裡,就能做出價值完全不同甚至非常懸殊的衣服,這也正是創意的作用。
譬如過去人們習慣用拖把和清水拖地,但為寶潔公司設計家居清潔產品的Design Continuum公司卻研究發現,拖把上的水實際上更容易使髒汙四處散落,而幹抹布卻能把塵土都吸附起來,這是靜電吸引的原理。於是,他們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