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若為“滿住”,後即就改為“滿洲”以名其國,則清之為清,亦就金之口音而變寫漢字,謂為清國耳。而清之一朝,實定名於是,故天聰十年有大舉動,改元“崇德”,則真用為年號。

這個看法非常精當,太祖雖借“七大恨”伐明,實際上只希望在關外立國,而能獲得明朝的承認,初無問鼎中原之心。此只看太祖所定的立國制度為共主而非獨裁,即是心目中有一併無任何子侄可以稱帝的觀念在,自更談不到代明而興、成一朝正統的大志。

何謂共主?即是八旗旗主各置官屬,各有人民,並立而不相上下;遇有大事,則八旗主會議決定。《武皇帝(太祖)實錄》載:

天命六年正月十二日,帝與帶善、阿敏、蒙古兒泰、皇太極、得格壘、跡兒哈朗、阿吉格、姚託諸王等,對天焚香祝曰:“蒙天地父母垂佑,吾與強敵爭衡,將輝發、兀喇、哈達、夜黑同一語音者,俱為我有。徵仇國大明,得其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等城,又破其四路大兵,皆天地之默助也。今禱上下神祇,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刑傷,以開殺戮之端。如有殘忍之人,不待天誅,長興操戈之念,天地豈不知之?若此者,亦當奪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亂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懷理義之心,以化導其愚頑。似此者,天地佑之,俾子孫百世延長。”

這是清朝開國文獻中很重要的一篇,可以看出太祖最看重的一事就是團結,而團結必出於公平與忍讓。他自稱“天命皇帝”,而不欲有子繼承帝位,即是怕引起骨肉間的大沖突。至於以後太宗稱帝,乃種種因素自然而然推移演變而來,非太祖本意所在,亦非太祖始料所及。

前引告天文中八人,即為八旗旗主,當時四大貝勒、四小貝勒。帶善即代善,蒙古兒泰即莽古爾泰,得格壘即德格類,跡兒哈朗即濟爾哈朗,阿吉格即阿濟格,姚託即嶽託。除阿敏、濟爾哈朗為太祖之侄,嶽託為代善之子以外,其餘皆為太祖之子。

四大四小八貝勒,大致皆為旗主。但有一貝勒主兩旗,如四貝勒皇太極之有兩黃;亦有兩貝勒主一旗,如鑲藍之先歸阿敏,後歸濟爾哈朗。八旗成長演變的過程,即為清朝開國的歷史,而太祖一生的事業、理想,甚至感情,亦可由八旗的成長演變的過程中充分反映。因此,談太祖、太宗父子,最切實際的辦法,便是談八旗制度。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八旗共主制度(2)

太祖以十三副遺甲起事,即是隻有十三名能作戰的甲士,加上必需的從屬人員,大致不會超過五十人。徵尼堪外蘭時,得兵百人,甲三十副;以後歸附日眾,必須加以部勒。最原始的組織是十個人一小隊,其中之一為首領。編隊時,每人出箭一支,束為一束,由首領保管,這一束箭便是權威的象徵。所以這個小隊稱為“牛錄”,漢語“大箭”之意,牛錄的首領稱為“牛錄額真”,額真即“至”。

以後牛錄的編制逐漸擴大,最後於萬曆二十九年定製,每牛錄三百人。其時只有四個牛錄,合計一千二百人。四牛錄無論行軍還是打獵,都在一起,以旗色為號。旗分黃、白、紅、藍色。於此可知,八旗最初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

及至萬曆三十五年滅輝發、四十一年滅烏喇,實力大增,計有四百個牛錄,總計十二萬人,十四年間增加了一百倍。這四百個牛錄,分為滿洲、蒙古混合編組三百零八個,純蒙古七十六個,漢軍十六個。於是在萬曆四十六年,增編四旗,黃、白、藍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稱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旗。

八旗的旗主,先要從早先的四旗談起,孟森先生《八旗制度考實》,考出:

正黃,旗主四貝勒皇太極。

正紅,旗主大貝勒代善。

正藍,旗主三貝勒莽古爾泰,後歸德格類。

此三旗之外的正白旗,後由多爾袞所領;但那是太祖既崩以後的事,最初必另有旗主。孟先生下筆極謹慎,因無資料,故付闕如;但我為孟先生作一補充:正白旗的旗主,必是太祖的長子、廣略貝勒褚英。

所謂“四大貝勒”,是太祖稱帝后所封,並其弟舒爾哈齊第二子阿敏與其親生之子,敘齒以定次序。代善年最長,稱大貝勒;其次為阿敏,稱二貝勒;以下為莽古爾泰及皇太極。其實代善為太祖次子,最初的大貝勒應該是褚英,二貝勒方為代善,第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第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分領白、紅、藍、黃四旗。

何以見得正白旗為褚英所領?此可由情理推知:太祖的基本武力只有四旗,自然由年長的四子分掌。褚英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