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喇,今吉林省永吉縣北、松花江東,清名其城為打牲烏喇。

哈達,本與烏喇同族,故城有二,一在開原縣東,一在寧古塔西南。

葉赫,其先本蒙古人,姓土默特,滅那拉據有其地,因冒姓那拉,後遷葉赫河,改稱葉赫部,設治今吉林省伊通縣。慈禧太后即出於此族。

輝發,其族來自黑龍江,姓伊克哩,以後改姓那拉。數遷至輝發河邊呼爾奇山,因稱輝發部。故城在今遼寧省輝南縣附近。按:海西四部中那拉氏有二,故正確的稱呼,應為葉赫那拉及輝發那拉。

努爾哈赤的事業,奠定於三十五歲時。這年是萬曆二十一年,秋九月,葉赫糾合哈達、輝發、烏喇及長白山、蒙古科爾沁等部落,組成“九國聯軍”,圍攻滿洲,陳兵撫順以東的渾河北岸。努爾哈赤料敵不過烏合之眾,據險列陣,發百騎挑戰,擒葉赫西城城主布寨,聯軍大潰,努爾哈赤縱兵掩襲,斬級四千,獲馬三千匹,鎧甲千副,並俘虜烏喇貝勒之弟布佔泰,自此軍威大振。

於是二十七年滅哈達,三十五年滅輝發,四十一年滅烏喇,海西四部已亡其三,只剩下葉赫未下。其時努爾哈赤五十五歲了,垂垂老矣。

清末有個傳說,葉赫與清朝勢不兩立,葉赫那拉氏的秀女不得選為后妃。此說無稽。太祖高皇后即出於葉赫那拉氏。不過葉赫在海西四部中,與努爾哈赤的糾紛特多,始終不屈,則為事實。

努爾哈赤告天七大恨伐明

萬曆四十六年,亦即努爾哈赤稱帝的第三年,發兵攻明,臨行以“七大恨”告天誓師,這是做作。努爾哈赤世受明恩,起兵叛明,若無此所謂“七大恨”,則師出無名。“七大恨”當然是過甚其詞,但其中三恨皆由明助葉赫:

明不守盟約,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致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

葉赫渝盟召黌,而明乃偏信其言,遣使詬訾,肆行凌侮,恨六也。

告恨侵明的第二年,即萬曆四十七年正月,努爾哈赤親征葉赫。遼東經略楊鎬集兵瀋陽,分四路攻滿洲,每路兵六萬,相約會師興京,復有葉赫相助。結果左翼中路及北路、右翼南路,三路兵敗,僅剩李成梁之子李如柏所領的右翼中路遁回瀋陽。葉赫本遣兵來會,中途得報,明軍大敗,急急引兵而歸。

是年八月,努爾哈赤徵葉赫。葉赫分東西兩城,東城兵潰,城主金臺吉被執,不屈而死;西城城主布揚吉獻城投降。葉赫至此始亡。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八旗共主制度(1)

史家重正統;構成正統的唯一條件是:國中無國,亦即統一。但一個正統王朝而能享祚綿長,以我的看法,必須經過兩代的經營。所謂“兩代”,當然不能死看,以為必是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緊接著的兩代;其間或有波折頓挫。總之“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力戰經營之“得”,與偃武修文之“治”,必須繼承有人,方能厚植根基,長治久安。如隋之代北周而有天下,亡梁滅陳,統一南北,而庫藏豐盈,開國條件之佳,無與倫比,但歷三世,凡三十八年而禪於唐,即第二代煬帝為敗家子之故。

從正面看,隋之前如漢,繼高祖之創業而有文帝之文治,乃有漢家四百年天下;隋之後如唐,高祖、太宗,父子兩代;如宋,太祖、太宗兄弟,亦為兩代;如明,則應視太祖、成祖為兩代。至於清朝,入關以前,太祖、太宗的事業是一貫的,有因襲而無因革,雖獨尊非太祖“共主”之本意,但自夏禹以來,非家天下不足以傳國,基本上應視之為一個政權的由草創而成熟。因此,我以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合併寫為一章。

清朝自太祖至宣統凡十二帝,但輒雲清宮十三朝者,因太宗有天聰、崇德兩年號;細考不然,清朝建元應自崇德始,天命、天聰為皇帝之稱號而非年號。孟森《清代史》雲:

太祖之建號“天命”,本自稱為“金國汗”,而亦用中國名號,自尊為“天命皇帝”,其實並非年號,並未以“天命”為其國內臣民紀年之用。特帝業由太祖開創,在清史自當尊為開國之帝。入關後,相沿以“天命”為太祖之年號,則亦不足深辨。

至太宗改稱“天聰”,亦是自尊為“天聰皇帝”,非以紀年。觀太宗修《太祖實錄》,屢稱“天聰皇帝”為不可分離之名詞,可以見之。《太祖實錄》成於天聰九年,時雖尚無帝制之心,而已有為國存史之意,亦見志量之不同其他夷酋。實錄既成,明年又實行建國,去舊國號之“金”而定為“清”,觀其以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