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處可去,最後還是找上她父親。她母親清掃出後院的一間小屋子,收留這不幸的一家人。這位學徒在那間小屋子住了七八年,然後再創業成功。人是有感情的,這是人的天性,尤其在落難時。那位學徒後來事業成功,每星期都會去探望她的父母親,希望聊表感恩之情,但被婉拒。這位學徒搬出她家後,後院的小屋子她母親讓給她的同胞德國朋友住。這位德國朋友帶著一個女兒,身無分文,搬進她家的小屋子住了10年。&nbsp&nbsp'返回目錄'

蔣孝文夫人徐乃錦(2)

她的母親徐曼麗是德國人,外向而好客。她的父母親感情很好,母親對中國習俗並不十分了解,很多地方必須依賴她父親。然而,她的父親公事忙,很多事又不能親自解決,必須透過她的母親代理。例如,小的時候,學校開家長會,她的父親無暇出席,總是請她的母親參加。那個時候,她的母親雖然會講中文,卻不熟練。因此,在很多有關孩子的特殊場合,她母親總是讓徐乃錦間接做主,她是家中老大,自然承擔老大的責任。她母親還有一位德國好友也嫁給了中國人,兩夫婦在大學教書。不幸,這個太太得了重病,她的中國先生經濟拮据,而那位德國太太臨終前的最大願望是“吃德國菜”。徐乃錦的母親每天下廚為她的同胞做地道的德國菜送去。不久徐乃錦的母親有事需出國,她請用人來給德國好友做菜,每星期換一口味。3個月後她母親回國後,就去探視這個朋友,第二天她的德國好友才溘然瞑目逝去。徐乃錦的朋友說:“她回憶幼年生活,常常認為獨立的個性與她的家庭結構有很大的關聯性。”朋友們相信,這種“互相式”的家庭溝通形式,塑造了她“可以商量而非強制性”的處事立場以及熱情而爽朗的交友態度。她的家總有客人。她的同學,她弟弟的同學,都喜歡到她家。她家本來住在安東街,後來搬到連雲街,念初中時再搬到羅斯福路。她快樂的童年就是這一段時光。 除了忙於女青年會的日常工作,徐乃錦最大的興趣在於音樂。她曾製作過兩個音樂節目。徐乃錦的音樂細胞來自她的母親。小時候,她常隨母親聽德國音樂,慢慢培養嗜好。12歲那年,她的父母送給她一架鋼琴,但是,學學彈彈,僅止於興趣。一直到她高中畢業,到德國待了9個月時間,她住在她舅媽家,她舅媽是一個歌劇迷,她跟著舅媽,開始有機會聆聽高水準的音樂演奏會。她和蔣孝文結婚從美返臺,她的公公、婆婆知道她喜歡音樂,在回臺的第一個聖誕節,送了她一架鋼琴,她才又開始彈奏起來。她不會打麻將,平日以橋牌及高爾夫作為娛樂活動。 她的朋友說:“她做起事來,絕對脫離她的家族角色,跟你面對一個平常人沒有什麼兩樣。”她的司機不在,她自己開車,“她不會打電話要求派一個司機來”。在她朋友的眼中,她竭盡全力去避免“跟別人不同”。她惟一的女兒,高中畢業到英國唸書,學的也是藝術。她的一位朋友說:“她讓女兒在國外學習,不願她馬上回來,就是不希望她的女兒回來後,被人奉為特權人物,處處受禮遇。”萬一她自己必須出門,除了必要的接待,或是聯絡上的方便,一般她不願勞煩當地的官員。蔣孝文病前,她每個星期總要探望公公、婆婆兩三次。去之前,她會先到花市買一些花。有時候,學得一道菜,親自下廚做。她的公公、婆婆給她最大的支援是精神上的幫助。蔣孝文生病的那一段時間,她的女兒完全由公公、婆婆照顧。她常說:“公公、婆婆給我的幫助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表達我的感激。”而她的公公也常常告誡她:“不能給社會造成錯誤的印象,在穿著坐乘方面不能給別人造成奢侈的印象,特別不要給人特權的印象。”接觸過她的朋友、同事,都認定她是一個極其敬業而又樂業的女性。她跟平常人一樣地逐鹿於社會職業,她的背景優越,但她跟平常人一樣忠於她的職責,而且,在她的工作中,她甚少提及她的家庭。一位她的朋友說:“作為‘第一家庭’的大媳婦,她並沒有坐享她的身份地位,她只是一位充滿活力與自信的職業女性。”她的朋友說:“徐乃錦承襲了她母親熱情而好客的血統。”比如,只要打電話到她家,她總是自己接電話,不假手他人。在徐乃錦的思維裡,她像她母親一樣對朋友真誠而不求回報。 徐乃錦的個性倔強,做事總要求完美。她不喜歡逛街。她的作風是“要買什麼,到那裡買,買了就走。”她有朋友常說她的脾氣像男性。當她還在童稚之齡時,就揹著他的大弟弟玩水。她認為,這不是男女性別之分,而是每個人個性不同。她的很多朋友都認為,徐乃錦做起事來要求完美,是個傑出的女性。她的成功,雖然多少與其背景有關,但絕大部分是靠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