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傢俱,全同他一刀兩斷,再也不見蹤跡之後,他在準備這次大膽行動過程中間,凡他的條件允許下能找來閱讀和研究的卓越人物的著作,他無不—一閱讀和研究過。他們就是在那令人肅然起敬的高牆之內度過了青年時代,及至老成持重的年紀,他們的心還是眷念故地,依依不捨。讀書時,他不期然而遇到了某些人,他們在他的想象中顯得比其他人的形象遠為鮮明高大。這時夜風掠過屋角、扶壁和門柱,彷彿這些此地僅有的居民飄忽而過;常春藤相疊的葉子窸窣作響,彷彿他們的悽愴的幽靈正隅隅細語;重重陰影彷彿他們的單薄的身形在侷促不安地走動,成了他在孤獨中的同志。他好像在昏暗中同他們撞個正著,但是摸不著、碰不到他們的實在的形體。
街頭闃寂,而他卻因為有了這樣的感觸,不想回到住所。這兒有古往今來、五湖四海的詩人,從莎士比亞的朋友和榆揚者①到晚近棄世、歸於沉默的那位人物②,還有那位至今健在、在儕輩中以韻律流美而見稱的先生③。思辨哲學家信步而來,他們可不像裝在框子裡的肖像那樣一概滿額皺紋、鬚髮皤然,而是紅光滿面,高挑身材,行動靈活。④現代神學家身穿法衣,最讓裘德·福來感到如見其人的莫如號稱講冊派的創始人,響噹噹三位大人物:熱心派、詩人、公式派,他們的教誨哪怕在他住過的窮鄉僻壤也響起了回應,對他發生過影響。⑤他的幻覺從他們身上陡地一轉,一眼瞧見了此地另一類子孫,頓生厭惡之感,其中一個披散著假髮,集政治家。浪蕩子、善辯者與懷疑派於一身;⑥另一個是臉颳得乾乾淨淨的歷史家,他對基督教彬彬有禮,其實暗含著譏諷;⑦此外還有跟他們一樣的懷疑一切的人物,他們也可以像虔誠的教徒那樣,隨心所欲地在四方院走廊徜徉。
①指英國詩人、批評家和教育學家馬修·安諾德,他於1888年逝世,哈代書成於1894年,故云“晚近棄世”。“歸於沉默”,參看第85頁注。
②指斯文朋。
③指曾執教於牛津大學的伊拉思馬斯、格洛辛、托馬斯·摩爾等和出身於牛津的霍布斯和洛克等。
④講冊派即牛津運動。牛津運動由紐門(1809—1890),奇伯爾(1792—1866)和普賽(1800—1882)在牛津大學發起和領導,故名。他們寫作和傳播《醒世講冊》宣揚自己的宗教主張。這三人依序分別是“熱心派、詩人和公式派”。(普賽原屬英國國教儀式派。)
⑤指英國著名託利黨政治家包令布路克(1678—1751),此人美姿儀,精演說,善權變,二十三歲進議會二十六歲做陸軍大臣,始終堅持反對輝格黨,爭奪政治權力,極盡翻雲覆雨之能事,以陰謀家見稱於當時和後世。他身後出版的著作暴露了他反基督教觀點。
⑥指英國曆史學家吉本(1739—1794),他所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一向被認為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權威性著作,其第十五、十六兩章記述基督教起源。他對基督教並無好感,語言諷刺,曾因此備受攻擊,但其著作精審處因此而益彰。
⑦政治家中牛津出身的有曾任首相的大皮特、坎寧、皮爾、索爾茲伯裡伯爵、格萊斯東等。
他還瞧見形形色色的政治家,他們行事果決,難為幻想所動;①還有學問家、演說家、事務主義者;有的人隨著年事見長,胸襟益見開闊;有的人在同一境況下,胸襟反漸趨狹隘。
①科學家如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物理學家玻意耳、醫生和解剖學家哈維;語言學家如約翰生、莫雷。
在他的幻覺的視界中,跟著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科學家與語言學家古里古怪地混在一起的群落。①他們的神態顯著不停地深思冥想,腦門上擠滿皺紋,視力因成年累月從事研究已經弱似蝙蝠。接下來是殖民地總督和各郡欽差大臣一類官場人物,他對他們毫無興趣可言;再有就是首席法官和身兼上議院議長的大法官,這夥人嘴唇薄薄的,不愛說話,他也只略知其名而已。由於他一向抱有的志向,他對於高階神職人員倒是觀察得分外仔細,這幫子他道得出一大串——有些人仁愛為懷,有些人理智處事。一位用拉丁文寫文章為國教辯護;②一位是讚美詩《夕頌》的聖人般的寫作者;③挨著他們的是那位偉大的巡迴佈道師,讚美詩寫作者和熱心家,④他跟裘德一樣深為不如意的婚姻所苦。
①指朱厄爾(1522—1571),他在索爾茲伯裡主教任上,為闡明伊莉莎白一世後期的宗教政策,用拉丁文寫了《為英國國教辯護》,刊為各教堂必備之書。
②指托馬斯·克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