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魯爾區周圍的大礦山不開採,都千里迢迢地從國外進口礦石,十分好奇。德國人告訴李東治,國外的礦石價格比本國的便宜,根本沒必要自己開採;而且這樣也是做好戰略儲備,等到世界上礦石緊張了再來用自己的礦石。
當時一算賬,中國去國外進口鐵礦石,價格要比從國內買划算得多。因為國內交通不便利、開採難度大,鐵礦石的開採成本遠遠高出國外。
李東治後來又到了日本,發現日本沒有資源可儲備,乾脆全部從國外進口,甚至連最基本的石灰石都從中國進口,就靠進口,日本也坐上了世界鋼鐵第一大國的交椅。
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新日鐵公司就是寶鋼當時主要的援建企業,瞭解到中國國內礦石品位低,所以在設計時就提出了鐵礦石全部靠進口。結果在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這件事情引發了非常激烈的爭論。當年共有4個代表團分4次對當時的冶金工業部部長唐克進行了質詢,言辭犀利:“如何能保證寶鋼的鐵礦石獲得長期供應?崇洋媚外用進口礦,外國人卡我們脖子怎麼辦?”
一時間風波四起,無數的指責和爭議都朝著寶鋼飛來。無奈之下,寶鋼只好修改計劃,減少用進口礦,增加用國內礦,並一再對外宣告進口礦只是暫時的,長期還是立足用國內礦。
後來回想,當時的這種質疑和爭論其實超前了很多年。但在當時,鐵礦石的實際供需情況的確讓這些可能性看起來像是杞人憂天。
徐向春現在就職於國內一家有名的鋼鐵資訊公司,曾經在冶金工業部工作過,徐向春回憶起當年說:“那個時候國內外鐵礦石供不應求,產鋼大國日本、美國和歐洲的鋼鐵總產量,在達到億噸時就開始回落,持續10多年產量徘徊不前。大家都認為中國也最多達到那個水平,而以當時的鐵礦石供應量供應億噸的產量綽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