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漫長、最艱難的一次鐵礦石談判。當時,淡水河谷剛上談判桌就提出了要漲價的要求,震懾全場。談判自此陷入僵局,雙方開始拉鋸戰。一路鏖戰到第四輪談判,最後才由義大利裡瓦鋼鐵公司(Riva)與淡水河谷以粉礦價格上漲%的幅度確定下來。
2000年,日本年進口鐵礦石量達到億噸。多年依靠進口礦的日本人先知先覺地開始主動出擊尋找解決方法了。
日本鋼鐵企業開始在海外大量投資辦礦,參股開發鐵礦、錳礦和鉻礦等,建立可靠的海外原料基地。新日鐵、三井物產、住友金屬三家公司共同持有澳大利亞羅布河鐵礦公司47%的股份,該鐵礦公司於2002年開始在澳洲西部開採鐵礦石,初期投資規模10億澳元。此外,三井物產還在2001年年初憑藉其對Caemi股份的優先購買權,聯合淡水河谷對Caemi實施了聯合收購。Caemi公司擁有巴西MBR公司85%的股份,而MBR的鐵礦石產量在巴西國內排名第二。
日本國內鋼鐵企業也展開了各種溝通協作。日本國內70%的粗鋼產量都集中在五家鋼鐵企業(新日鐵、NKK、川崎、神戶和住友鋼廠)手中,總產量達7000萬噸。這種高集中度給日本企業相互間的溝通合作構建了良好的基礎,與其他國家地區的鋼鐵企業相比,日本企業幾乎每年都能獲得物美價廉的優質進口鐵礦石。這五大鋼企還主動與海外礦企合作,曾經與智利太平洋礦業公司(CMP)簽下5年的鐵礦石優惠供貨合同。此外,這五大鋼企和物流配送等環節也緊密合作,攤薄了運輸等成本。
一水之隔的韓國鋼企也有樣學樣,很快就認識到確保海外原材料供給的重要性。2001年,韓國浦項鋼鐵與還未完成重組的BHP簽署了合資開發礦山的意向書。
彼時,國際礦業市場和鋼鐵業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件還沒有在國內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警覺。
2001年11月6日~7日,第二屆中國鋼鐵原料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國內鋼鐵業眾多專業人士都在會上做了發言,圍繞鐵礦石採購、發展戰略等熱點問題做了討論。當時力拓公司鐵礦部主管新業務的總經理伊恩·博爾特(Ian Bauert)也應邀到會上做了主題發言,談了些對中國鋼鐵工業的想法。
但在那次大會上,唯一對即將到來的巨大轉變表現出危機感的似乎只有劉永順。劉永順當時是寶鋼國際經濟貿易總公司總經理助理,也在會上做了演講。他密切注意到國際市場發生的變化,提出了國內鋼鐵企業應該聯合採購和開發海外鐵礦石的急迫想法。
一切似乎來得太快了。站在演講臺上的劉永順,可能還沒預料到自己的職業生涯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衝擊。
。 想看書來
“全球最大的吸鐵石”
200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的鐵礦石談判耗時再創紀錄,談判過程異常激烈,長達半年的拉鋸戰直到5月29日才結束。當天,淡水河谷公司和德國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達成了歐洲市場2002年度的鐵礦石價格協議,其中精礦價格下降,球團價格下降。隨後,日本新日鐵、川崎鋼鐵和必和必拓也達成了價格協議。
這一次,中國的名字出現在了談判桌上,但並不是作為談判的參與者。在談判中,礦企和鋼企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分歧。日本和歐洲鋼企受累經營業績大幅下滑,要求鐵礦石價格下調。但礦企卻振振有詞地丟擲了他們的立場:鐵礦石價格應該合理上漲,因為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量創出了歷史新高。
給礦企底氣的正是中國前一年海量進口鐵礦石。
當年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從2000年開始,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就以每年20%的幅度在增長,2002年的進口量為億噸,接近當時最大的進口國日本。當年,建廠時設計產能僅600萬噸的寶鋼的年產量已經增加到了2000多萬噸。
中國雖然並未經歷2001年和2002年兩次比以往都艱難的談判,但付出的代價並不比日本和歐洲企業少。2001年和2002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的離岸價格已經分別增加了8%和9%,價格超過日本和歐洲鋼企的採購價格。
這一年,爭取談判價格的權利和話語權終於在國內鋼鐵業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援。2003年年初,由前冶金工業部改制成立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成立中國鋼鐵工業鐵礦石戰略研究聯合工作組。中鋼協的會員共有89家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