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利益集團尋租(1)
力拓間諜案爆發,首鋼國際貿易工程公司礦業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譚以新被牽出,因商業犯罪被逮捕。
在大型國企從事鐵礦石貿易的業內人士看來,前者也許是新鮮事,但後者絕對不是。譚以新案暴露出了這個行業的“灰色地帶”。
就像計劃經濟時代商品分平價和議價的雙軌制容易滋生“官倒”*一樣,中國在進口鐵礦中也形成了一批“國企倒爺”。在這些“國企倒爺”中又有不少人來運作具體倒賣事宜,由此產生的灰色收入和利益交換等違規違法小動作自然也不在少數。
譚以新正是其中之一。
在鐵礦石需求旺盛的時候,倒賣業務十分繁榮,幾乎每家大型鋼廠都倒賣鐵礦石,利潤至少在億元以上。據國內一家資深鋼鐵研究機構估算,2008年中國長期協議進口的鐵礦石中有超過10%被拿到市場上倒賣,各個進口企業倒賣長協礦的收入至少超過200億元。
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中國鋼鐵行業內部公開的秘密,三大礦山巨頭對此也爛熟於心。必和必拓的高層講述過一件往事:曾經有一家國內大型知名鋼鐵企業與必和必拓洽談合資開發澳大利亞一個鐵礦石專案,要求多出來的部分自己倒賣賺取差價,必和必拓拒絕了這個要求,後來力拓答應了這家鋼廠的要求。
鐵礦石進口資質簡直就是賺錢的金鑰匙。最典型的是中鋼集團,中鋼是國內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商之一,在澳大利亞恰那鐵礦擁有1100萬噸權益鐵礦石。以2007年的交易為例,中鋼按照長協價格每噸80美元購進鐵礦石,轉賣給國內鋼廠卻是按照市場定價賣到160美元/噸。這一買一賣之間的利潤足足有100%!
正是利用這一絕佳資質,中鋼集團這個不生產一噸鋼的企業卻成為了鋼鐵業的巨頭。
從2003年到2007年,鐵礦石市場逐年火暴,中鋼集團在此期間也完成了華麗轉身,銷售收入從130億元增加到1200億元,增加了近9倍;淨利潤則從2億元躍升到30億元,增長了整整15倍!正因為賺取了鐵礦石進口環節的豐厚利潤,所以即使在鋼鐵企業最賺錢的時候,中鋼集團卻始終沒有動過投建鋼廠的念頭。
不過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像中鋼這樣先知先覺。
事實上,在中國開始進入鐵礦石談判之前,國內沒有一家鋼廠意識到鐵礦石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企業為了上市,還會把礦山的資產剝離掉。
一切都由寶鋼開了先河。2003年初次參與談判,寶鋼雖然只是列席,並跟了新日鐵的首發價格,但寶鋼卻從長協礦獲得了收益。當時寶鋼的規模還不夠大,簽訂的長協合同量除了滿足自用外,還剩下許多,這些剩餘部分後來都以現貨礦的價格賣給了國內其他鋼鐵企業,寶鋼因此大賺了一筆。
首鋼則是華北地區倒賣鐵礦石的大頭,連續幾年都將用不了的鐵礦石加價賣到現貨市場。2004年,首鋼進口鐵礦石萬噸,其中自用只有萬噸,其他全部按照現貨價格賣給其他企業,僅此一項便為首鋼增收超過億元。
首鋼對此事毫無異議,認為國企倒賣鐵礦石理所當然合法合理。其中一位高層就明確表示,進口鐵礦石資質並不是特殊的權利,各個鋼廠都有單獨的國際貿易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做進出口貿易賺錢,既做鋼材也做鐵礦石,有得賺自然會去倒賣。
剛開始是小賺,長協礦和現貨礦的價差並不大。但近幾年隨著國內鐵礦石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又有越來越多的貿易投機,現貨礦與長協礦的價差也越拉越大。套利空間越大,倒賣投機的參與者也就越多。每年鐵礦石談判中“邊談邊漲價、越漲價越高”的怪現象也就不難理解,其中的邏輯不言而喻,每每中方要求低價以爭取成本空間,爭取得越多,兩者差值越大,套利空間越大,參與者也就越發踴躍。
利益集團尋租(2)
當然,中鋼協將進口資質壓縮到112家的初衷是好的,它的邏輯是:進口商越多,競爭就越激烈,如果大家都去搶購鐵礦石,市場會更加混亂,價格會波動得更加劇烈。因此,減少鐵礦石進口資質的目的是為了平抑鐵礦石市場價格波動。
中國每年進口的鐵礦石總量中,長協礦所佔的比例不到一半,鄰國日本的長協礦比例卻高達95%。在2008年,全球只有15%的鐵礦石是在現貨市場銷售的。中國每年的鐵礦石進口量又佔到全球鐵礦石貿易總量的一半,很顯然,每年都有大量的鐵礦石是以長協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