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Presbytery),希望成為一位牧師。長老會又稱加爾文宗,是基督教的一大派別,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產生於瑞士,由加爾文創立。當時市民階級激進派按照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主張由教徒推選長老管理教會,因此而得名。最早來華的是北美長老會。路思義投身的即是北美長老會。他在日記中曾這樣寫道:“神的意願。我想到外國的土地上去,盡我所能在地球最遠的地方來為他服務。”對於他,這個最遠的地方,就是中國。就在此時,路思義結識了一位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的成員Elizabeth Middleton Root,隨後與之結婚。此時西方傳教士事業在中國、特別是在山東,正遭遇中國民眾越來越強烈的反對和排斥。1895年一年即有11位傳教士在反洋教運動中遇害。可是,這對年輕的美國夫婦,還是執意前來。

1897年9月,在新婚3個月後,他們乘船離開美國,經日本抵達上海,再轉至芝罘,上岸後乘坐轎子,前往登州。在登州,路思義成了山東長老會傳教團的一員。在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土地上,他們開始了新的生活。幾個月後,1898年4月3日盧斯在登州出生。由此,《盧斯和他的帝國》作者特意這樣提到:父母在美國懷上了盧斯。

路思義夫婦把盧斯放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放進了另一個國度的歷史漩渦之中。是漩渦,更是一個大舞臺。未來的日子裡,這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傳教士的後代,將以自己不同於父輩的方式,走自己的路,履行他的職責,追尋他的夢想。

盧斯的出生地當然不可能找到,連路思義夫婦服務的長老會的教堂,在如今的蓬萊(登州)城也不復存在了。

19世紀在中國,登州是西方傳教士頗為活躍的地區。據《蓬萊地方誌》記載,1861年,美國南浸信會傳教士首至登州,在北街觀音堂創立教堂,時為華北浸信會第一教堂。同年,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也來到登州,同在北街建立總堂。1866年,美國南浸信會在南街建浸信會教堂;1872年,在畫河橋南西側建基督教聖會堂。

位於北街的長老會教堂,即是盧斯父母服務的教堂。這座教堂如今已被拆除,蓬萊城裡唯一儲存的是基督教聖公會的教堂。這座已有100多年曆史的教堂,歷盡滄桑,幾經修繕,仍保留著舊時模樣,簡潔而樸實。教堂佇立河邊,與明代名將戚繼光的故居相鄰。基督教堂高聳的鐘樓,牆壁上醒目的十字架,映襯著數百年古庭院的雕樑畫棟和牌坊,一中一西,歷史對話儼然已是百年。

聖公會教堂的秦牧師已年過古稀,但頗為健康和健談。他友善而好奇地看著我,看著我手中關於盧斯的書。他告訴我,這座教堂自1872年修建之後,一直沒有大的毀壞,現在正在準備申報山東省的文化遺產,因為這是山東目前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教堂。講壇上的地板掀起,露出下面石板修就的下水道。他對我說,上午有一批外國遊客來參觀時,特地要看看當年的排水設施為何一直有效。他又帶我走出教堂,來到教堂後門的一塊墓碑前。這是在登州傳教將近40年的美國穆拉第女士之墓。她於1874年來到登州,1912年在歸國途中逝世。最後,她被安葬在這裡,與她供職多年的教堂相伴。說起教堂,說起這些往事,秦牧師頗有些自豪與興奮。

未能找到盧斯的出生地和他的父母供職的教堂,但僅存的教堂,古色古香的戚繼光故居,這些盧斯當年生活於登州時的老建築,畢竟能讓一個尋訪者依稀感受到百年前生活場景的氣息。遙想當年,童年盧斯和他的夥伴們,一次次來到河邊玩耍,在教堂與牌坊間跳躍而過。

盧斯有一張3歲時在中國拍攝的照片。他坐在藤椅上,身後樹叢間有一條石板小路,不知是否在登州他家的庭院。3歲的盧斯躊躇滿志,鎮定自若而孤傲,桀驁不馴地凝望前方。這種神情與幼小的年齡頗不相稱,然而,後來瞭解他的人不難發現,這恰恰是他的個性的形象呈現。3歲時,盧斯已經聽得懂中文,可以到教堂裡參加中國教民的彌撒;5歲時,他可以向鄰居的小夥伴即興發表自己的佈道……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封面中國 第一章(3)

3歲的盧斯拍攝那張照片時,剛剛和父母一起親歷了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運動。在這場主要針對西方傳教士和西方列強勢力的社會動盪之中,與所有在中國的傳教士一樣,盧斯一家也面臨著生死威脅。危機之時,1900年7月1日,在保姆的幫助下,他們一家乘坐一位中國朋友駕駛的木船逃離登州,前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