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國,然後又去了美國。他們在紐約安了家,基辛格在那裡讀完了高中,並進入城市大學的夜校,希望將來成為一名會計。讀夜校時,基辛格白天在一家工廠打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基辛格參軍,在駐德國軍事情報部門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留在德國,在歐洲司令部情報學校任教。1947年,他回到美國,考入哈佛大學,1950年畢業。1952年他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1954年又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任教。1952~1969年,他領導了哈佛大學國際研討會。加入研討會的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在教授悉心指導下作研究,然後一起研討。作為對外關係委員會(由洛克菲勒成立)的顧問,基辛格在國際關係和國防政策方面樹立了自己的顯赫名聲。

基辛格:彼爾德伯格的左右手(2)

從1956年開始,基辛格擔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一個特別研究專案的主任,專案旨在調查可能出現的國內國際問題。1957年,基辛格成為哈佛大學講師,1962年被提升為教授。同時,他還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軍控署和蘭德公司的顧問。1962~1965年,他在哈佛大學擔任全職工作。1965年,他擔任美國國務院越南事務顧問,並於1965~1967年數次訪問越南。

1968年的大部分時間,基辛格都在幫助紐約州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大衛·洛克菲勒的哥哥)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儘管最終洛克菲勒敗給了理查德·尼克松,但洛克菲勒卻敦促尼克松任命基辛格總領國家安全委員會。一些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觀察家認為,基辛格是受俱樂部的命令才籌劃了尼克松總統赴中國秘密會見中國總理周恩來。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進行前期準備工作。這次訪問的結果便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會見了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從而使兩國關係正常化,結束了兩國長達23年之久的外交隔離和敵對狀態。

基辛格的外交政策促進了中美兩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兩國分別在對方的首都建立了聯絡處。對此,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深感滿意。然而,尼克松的這一勝利很快便被水門事件所沖淡。有些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批評家們認為,水門事件是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排擠尼克松的結果,因為尼克松曾公開宣佈他不同意關貿總協定(GATT)”。

這一做法的積極建議者之一丹尼爾·伊斯圖林在其《彼爾德伯格俱樂部》一書中寫道:“在羞辱尼克松並將其趕下臺之後,基辛格的權力更大了。尼克松辭職後,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又看中了一位‘他們’的總統——傑拉爾德·福特,並將他帶進了白宮。”

福特總統將“接受亨利·基辛格的直接命令,而基辛格是大衛·洛克菲勒的代理,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奴僕”。

尼克松提拔基辛格擔任國務卿之後,基辛格透過努力停止了越南戰爭,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伯恩哈德離開彼爾德伯格俱樂部之後,大衛·洛克菲勒成為俱樂部中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而亨利·基辛格成為最受世界關注的會員。如果說洛克菲勒真如戴維·布魯克斯所描寫的那樣有莫扎特般的節奏感的話,那麼基辛格則表明,他作為一名外交家,不會總表現得如同他在與越南共產黨談判時那般冷靜。

當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嚴厲批評美國轟炸越南,並透過外交渠道宣告基辛格為1973年瑞典薩爾特舍巴登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會議不受歡迎的人時,美國國務院在媒體上表示了反對態度。

伯恩哈德聽說此事之後,威脅要改變這次俱樂部會議的地點。瑞典首相說,事情有些誤會,基辛格當然是這次會議受歡迎的人。

這次會議著重討論的是世界石油供應問題以及歐洲與北美對低價石油和持續供應的依賴性。美國認為,中東石油出產國不斷要求提價、石油供應渠道受到威脅以及將石油用於政治目的使能源問題雪上加霜。1973年4月在法國梅傑夫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會議上,美國的擔憂變成了現實。

1973年10月,主要*石油出產國受“六日戰爭”戰敗於以色列的影響,決定切斷向西方的石油運輸。為此,基辛格實施了“穿梭外交”。

由於1973年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核心議題是石油問題,因此有人懷疑,俱樂部中的銀行家、石油公司總裁和政治家們密謀支援石油禁運,以便從中獲利。持這一懷疑態度的人包括一些自由記者和“陰謀論者”,他們認為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核心成員及其秘密會議完全是為了達到控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