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涼王兇狠的模樣,如果留在這裡絕對沒可能變成降將,多半肩膀上的寶貝就要搬了家。
臧霸一看這情況,心裡也急了起來,偏偏董鈍這胖小子瘋得要命,死死地黏住他讓他無法脫身。
只需睜眼一看,便知道董鈍和馬擎兄弟倆精通雙人合擊之術,一個兇猛似虎,一個刁鑽似狼,任誰都難在這二人手中脫出。
要想脫身,只能率先斬殺其中一人……但臧霸不敢啊!
好不容易,臧霸才見到一個機會,猛地一刀狠劈在馬擎所在的方向,這一刀角度刁鑽,直教馬擎避無可避,而他即將劈在臧霸的刀也只能抽回防禦,另一邊的董鈍見狀也管不得臧霸了,急急忙忙地橫刺而出,阻住臧霸傷害馬擎的刀。
卻不想,臧霸看似必殺的一刀其實只是虛招,見二人用力回援,他的刀卻一偏,直接調轉馬頭斜刺著潰逃而出。
二人待臧霸撥馬而走,才知上當,當即拍馬急追。
追出數十步,馬擎急忙抓住董鈍的韁繩,招手大喝道:“弓弩手,放箭,放箭!射他的馬!”
當稀稀落落的箭矢掉在臧霸身後時,馬擎狠狠地望了一眼臧霸西奔而去的身影,狠狠地說道:“早有一天我要宰了他!”
第七十七章 賢師大限
威震天下的涼州老將,弘農王劉辯的岳丈,涼國大姓關西華氏,震懾宵小之輩的潼關守將……華氏一族,連同潼關之內的八千精兵,共沒於今日。
華野力竭,最終撞在漢軍的長矛上自盡;其父華雄將關防交給左馮翎裴綰,督三千大涼鐵騎兵越關而出,面對朝廷數萬軍隊嚴陣以待的情況下硬衝敵軍十八里,殺穿整個陣型,終止步於漢軍帥旗之下,被夏侯兄弟合力殺死。
華雄雖死,卻以三千之眾敢死衝鋒,碾碎衝鋒路上的一切敵人,驚駭漢軍三將後撤十二里下寨,緩住一時攻勢。
倒不是真怕了華雄,但這一次必死的衝殺著實對漢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與麻煩,各級將官在遭受衝擊時皆有所損傷,大軍一時間難以協調,因此只能退兵十里重新等待時機。
這一仗,算是漢軍敗了。
沒奪下潼關,還撕破了與涼國的臉面……就算再殺十個涼國老將,也是他們敗了。
而這一個不是那麼平靜安詳的夜晚,為裴綰創造了整備潼關內部兵馬的時間。
待到第二日天明,等待于禁夏侯惇等人的,便是一座嚴陣以待的千古關塞。潼關原駐軍兩萬,左馮翎八千先遣,右扶風一萬後備,何況還有京兆尹的援軍還在路上。就算華雄、華野、胡軫三員將領與萬餘兵馬的折損算得上傷亡慘重,而且這個數量是沒有一個傷兵的,一萬一千兵馬盡數沒於關外。
無人投降,無人受傷。
屍首能將潼關外三里鋪滿、填平。
沒有人知道華雄最後衝鋒而出時,腦袋裡究竟想的是怎樣的情景,難道他知道亡命衝鋒會給敵人造成那麼大的傷亡與損害,使敵人退避三舍放棄時機嗎?還是說他單單是憑著一腔熱血想要為獨子復仇,只為出一口胸中怨氣?
裴綰不知道,但他在戰報中是這樣寫的,無論華雄當時是怎麼想的,他並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華氏一族,這個泯滅在此次潼關大戰中的新興豪族,華氏一族沒留下什麼香火,硬要說的話或許將來弘農王會給華野過繼一個外姓兒子,但那個機率也不大。很可能這一支涼州人最早衝出隴關立命的名族便再都不會存在……想到這些,裴綰提著狼毫的手,便覺得非常沉重。
人之所求,不過生前身後,對死去的人而言,他們僅僅在乎的是身後的名聲。
當然或許他們還有很多捨不得,但那些都已伴隨**的消亡而不復存在,陪伴他們的,只有歷史能夠雋永。
而他是唯一一個夠資格寫這一封戰報的人,直達天聽,傳送涼王當面,為涼國史官所記錄。
裴綰很清楚,這場戰鬥造成如今這個結果,華氏父子是有責任在內的,即便他不說,涼王帳下那些專研軍事的將軍也會在涼王宮中提出不同的看法。故而,裴綰在戰報中並未有太多美化,僅僅是就事論事將事實記錄一遍,不過對於華氏父子的勇烈,與華野至死喊出的那句‘不投降’,記錄下來。
他所能幫華氏父子的,也僅僅這麼多了。如若他們在天有靈,大概也不會死不瞑目了吧。
潼關沒丟,名聲沒墮。
第二日,嚴陣以待的潼關派出十餘騎直奔漢軍陣中,以使節身份索要華氏父子屍首,同時派人在城下打掃戰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