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之一。現代化或者時代化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文化交流,大力吸收外來的文化,加以批判接受。對於傳統文化,也要批判繼承,二者都不能原封不動。原封不動就失去生命活力,人類和任何動物植物失去了生命活力,就不能繼續生存。
在歷史上任何時代,任何正常發展的國家都努力去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矛盾。這一個矛盾解決好了,達到暫時的統一,文化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家的社會生產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經濟就能繁榮。解決不好,則兩敗俱傷。只顧前者則流於僵化保守;只顧後者則將成為邯鄲學步,舊的忘了,新的不會。
中國歷史上的事實可以充分證明上述的看法。試以漢代為例。漢武帝在位期間是漢代國力達到頂峰的時代。在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在文化思想方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說是儲存傳統文化的一種辦法。但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僅僅對儒家思想抱殘守缺,死死抱住不放,而是放眼世界,大量吸收外來的東西。從那時候起,許多外國的動物、植物、礦物,以及其他產品從西域源源傳入中華,比如葡萄、胡瓜、胡豆、胡麻、胡桃、胡蔥、胡蒜、石榴、胡椒、苜蓿、駱駝、汗血馬、璧流離等等都是當時傳入的。西域文化,比如音樂、雕刻等也陸續傳入。稍晚一點,佛教也傳了進來。另一方面,中國的絲和絲織品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歐洲。總之,漢武帝及其以後的長時間中,一方面發揚傳統文化,一方面大搞“時代化”。儘管當時不會有什麼時代化或現代化之類的概念,人們也許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在進行這樣偉大的事業;但是他們確實這樣做了,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歷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文化交流大大地促進了漢代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國際上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前後的時代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之一。
我再舉唐代作一個例子。李唐的家世雖然可能與少數民族有某一些聯絡,但是幾個著名的皇帝,特別是唐太宗,對保護中華民族,主要是漢族的傳統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學、藝術、書法、繪畫、哲學、宗教等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可喜的發展。中華文化還大量向外國輸出,日本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唐太宗本人,武功顯赫,文治輝煌。他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書法家和詩人。貞觀時代,留居長安的外國人數量極大。他們帶來了各自國家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又帶回中國文化。盛唐時期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大都會,唐王朝成為經濟最發達、力量最雄厚的國家。
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來,但是這兩個已經夠了。這一些例子透露了一條規律: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國力強盛時,對外文化交流,也可以叫做時代化,就進行得頻繁而有生氣。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本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國力更加強盛。凡是國力衰竭時,就閉關自守,不敢進行文化交流。這反過來更加劇了國力的萎縮。打一個也許不太確切的比方:健康的人,只要有營養,什麼東西都敢吃,結果他變得更加健康;患了胃病或者自以為有病的人,終日愁眉苦臉,哼哼唧唧,嘀嘀咕咕,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動。結果無病生病,有病加病,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2)
清朝末年,被外國殖民主義者撞開了大門,有識之士意識到,不開放,不交流,則國家必無前途;保守者則大驚失色,決定死抱住國粹不放,決不允許時代化。當時許多有名的爭論,什麼夷夏之辯,什麼體用之爭,又是什麼本末之分,都與此有關。這是一個國家似醒非醒時的一種反映,其中也包含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鬥爭。以後經歷了民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等混亂的時期,終於迎來了解放。
在解放初期,我們的國家是健康的。對於傳統文化不一概抹煞,對於外來文化也並不完全拒絕。對於保護傳統文化曾有過一點極“左”的干擾,影響不是很大。到了“四人幫”肆虐時期,情況完全變了。“四人幫”一夥既完全不懂傳統文化,又患了嚴重的“胃病”,堅決拒絕一切外來的好東西。誰要是想學習外國的一點好東西,“崇洋媚外”、“洋奴哲學”等等莫須有的帽子就滿天飛舞,弄得人人談“洋”色變。如果“四人幫”不垮臺,“胃病”勢將變成“胃癌”,我們國家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國家又恢復了健康。我們既提倡保護傳統文化,加以分析,批判繼承,又提倡對外開放,大搞現代化。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人們不能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