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給他們太高的薪水,而如果強制大學畢業的學子到學堂供職呢?這麼做或許能在短期內解決問題,但長期看絕對是一項弊政,人力資源分配到後世已經是一門科學,它受市場等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大學的學子無疑處於這種金字塔的頂端,強制安排他們的去向,即使他們接受了也心不在焉,而另一方面,出路無憂也會讓一些學生在考上大學後不知長進,就像後世的大學分配製度一樣。所以對他們的安排只能引導不能強制。
。。
後宮系列:大清帝國(141)
三天後,一道旨意透過軍機處發出。今後凡在縣學中供職的學子朝廷授予秀才身份,在府學中供職的學子一律授予舉人身份,見官不拜。中國是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在南北朝時期官本位體制就已經形成了,講究“學而優則仕”。直到今天依然是,很多人為了求個秀才舉人的身份皓首窮經,一生苦苦追尋,而在國人眼裡有個秀才舉人的身份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這對剛剛從大學裡出來的學子不能不說是很大誘惑。
而且,方懷醞釀已久的科舉改革也將要開始了。
那一場反貪汙運動讓不少人丟了官,空出來的位子讓國家一些部門的執行都出現了問題,解決的辦法只有補充一批新鮮血液。而現在選拔官吏的手段只有科舉,,兩年前自己剛剛親政,又要準備迎接中法之戰,結果那場大比選出來的官員只有劉光第和康有為自己還看得上眼,所以科舉是不得不改了。
只是這次科舉的改革卻沒法繞過廷議直接用軍機處行文了,這必然又要戳痛朝廷裡那些鬍子一大把的官員了。
其實對於科舉制度的優劣後世也有較大的爭論,很多人提到科舉制度時,總是片面地痛斥其腐朽,而一等到高考結束,眾多媒體便搶著捧那些所謂的“高考狀元”,這足以讓人思索。
一、科舉制度是否可以選拔真才;二、科舉制度是否造成中國科技發展遲滯;三、科舉制度是否做到公正公平。這是科舉制度爭論的三對主要矛盾,而在我看來這三對矛盾並非是不可調和的。
科舉制度確實選拔了不少人才,從隋唐至明清一千三百年間多數政治家都是科第中人,連清末激烈批判科舉的康有為、梁啟超、張之洞、嚴復等人也是科舉出身,但科舉制也同時降低了人才產生的機率,造就了一大批庸才,范進、孔乙己並非是無中生有,不過這是由於科舉考試內容造成的,並非是不可改變。
中國科技技術發展的遲滯,方懷認為與其說是科舉制度造成的還不如說是宋朝以來的程朱理學造成的。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中國古代歷來重治術輕技術,人文學科高度發達,自然科學地位低下,程朱理學和八股取士更是把這種思維推到了一個巔峰。
至於科舉制度的公證性,雖然應考者還深受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和主考官人選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也並非是不可改變的,就像現在京浦路修通後,以前進京趕考要走數月現在只需兩日就可以到了。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科舉制度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要知道科舉選出來的直接就是國家的官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這個政府的形象和效率。
第六十二章 朝鮮郡主
但當方懷還剛說出要以西學作為考試內容,底下幾個老傢伙就哭搶著跑了出來,對他大說孔孟之道、立國之本,其引經據典之精彩讓方懷不得不佩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這次連他的師傅翁同龢也站了出來,不過翁同龢說的還算是持中之言。
後宮系列:大清帝國(142)
“此事乃吾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開阡陌。造因如此,結果如何,非吾輩淺學微識者所敢妄道。”
雖然洋務派與之進行了一番辯論,但洋務派的官員主要在地方,而且洋務派的這些官員也是讀孔孟之道出身,似乎在立場上有些站不住腳。
最後被那些酸儒攪得頭昏腦脹的方懷一拍龍椅站了起來,冷冷的目光掃向殿中的大臣。殿中頓時一片安靜,方懷雖然還不到十一歲,但手握生殺大權的我威勢日重,而朝中大臣自上次之後也不懷疑我殺人的決心。方懷冷冷道:“看看你們成什麼樣子,與潑婦罵街又有何異,朕決定此次科舉四書五經與西學都要考,你們毋用再議。”說罷方懷揮袖而去。
看來自己還是低估了朝中頑固派的力量,本以為慈禧這杆大旗一倒,其他的都成不了什麼氣候,但現在看來卻並非這樣。儒家在中國已經延續兩千餘年,即使是元朝、清朝這